精彩書摘

 

工作,失業,求職
dreamstime. CC0.

機器人帶來新秩序
在匹茲堡一間規模龐大、足足有3個街區寬的醫院中,往來穿梭於巨型建築物中的人們,就如我們所預期的那樣:護理師、醫生、藥劑師和清潔工。儘管如此,在這些人之中,出現了一支異於以往但為數不多的小小工作者:26台機器人,有8個在藥局,18個在大廳。這些「執行醫務」(借用醫院裡的說法)的機器人們,平均每日會往返40至50趟。它們搬運乾淨和用過的床單,以及醫療廢棄物。外表看上去就如同被拉長微波爐的機器人們,往來穿梭著。

在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莎迪賽德長老醫院(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Medical Center Presbyterian Shadyside)這座充滿前瞻性的醫院裡,這些機器人可不是某些暫時出現在此的古怪玩意兒。在其他醫院裡,這些機器人的身影也很常見,目前有五百台機器人分布在將近140所的醫院裡。這些被稱為「TUG」的機器人們,也效力於病理科和血庫。負責運送藥物的機器人,被設計成只需要透過一個人的生物辨識加上密碼,就能批准這些藥物的運送事宜。儘管它們可以和路人隨意交談,但充其量不過是能運用少數詞彙的機器人而已。「它們不太有侵略性,只會說些『麻煩,請讓一讓』的話」,TUG機器人製造商的發言人這麼告訴我。「它們就像是可以隨意使喚的爛好人!」

不過,這些機器人並沒有為醫院省下什麼錢…至少在目前為止。但雇用這些冰冷機器人作為新員工的長老醫院和其他醫院們,深信這些機器人遲早能為他們省下成本。有人告訴我,這些藥局機器人照理來說應能省下技術員的時間,替他們獨自奔走在經常相隔數英里遠的醫院藥局間。然而,這番樂觀言論不過是為了掩飾醫院在限制雇用人數的情況下,只能部署TUG機器人為其效力的事實。事實上,就長期來看,它們反而會威脅到中產階級流眾。

「這些機器人能幫助我們省下雇請額外人手或FTE的成本,」長老醫院藥劑科主任艾爾.拉特里尼(Al L’Altrelli)對我說。「什麼是FTE?」我謹慎地追問。「全職員工(Full-time equivalents),」他解釋。

他說得可是全職的人類員工。在長老醫院,藥劑機器人能讓醫院免於雇用藥劑師。換句話說,就是讓醫院可以不要雇用那些接受過專業訓練、年薪約莫落在8萬至11萬美元(外加福利)的人類。他還補充道,這些機器人可沒有組建工會。

被機器人取代的未來
有鑒於這些機器人的勢力日漸龐大,高科技主義者如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和比爾.蓋茲(Bill Gates),也關注到了此一趨勢和令人憂心的問題。(舉例來說,比爾.蓋茲提出政府應該對那些使用機器人的公司課稅,並以這筆稅收成立基金,去幫助失業的人類員工,讓他們接受職業訓練好擔任其他不會被機器取代的工作。)我所遇到的機器人不再是TED演講中的抽象概念,而是成為中產階級的職場對手,我發現這些機器人已經導致許多人的工作可能會、即將會、甚至已經因為自動化而被取代。在此之前,多數的失業都發生在自動化產業及工廠中。現在,自動化的觸角甚至延伸到更多如看護工作或駕駛卡車等職業中。長老醫院中的TUG機器人,不過是眾多自動化中的一小部分。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使命灣(Mission Bay)醫院裡,也可以看到沿著走廊奔走的機器人,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能迅速且聽話地將餐點與藥品送到病患手中。機械臂則能運用於尋找和整理藥物。製作機械臂和TUG機器人的公司Aethon向我保證,這些機械臂絕對非常、非常精確,不可能出錯。此外,比起早上需要喝杯咖啡、甚至偶爾想與他人交談的人類相比,TUG機器人需要的不過是充電座而已。

然而,護理師和藥劑師不過只是個起點,許多在過去被視為坐穩「中產階級」的職業領域如汽車產業、記者、法律等,如今也嚴重受到機器人的威脅。例如,正在進行為期10年測試的戴姆勒(Daimler)自駕卡車,威脅到卡車司機們的工作。卡車司機此一行業的終結,或許會對活生生的家庭造成嚴重的破壞。美國貨運協會(American Trucking Associations)表示,全美共有350萬名職業卡車司機(包括開著其他貨運車種的司機)。一般而言,這些司機的收入往往高於全國平均。這份年薪逼近7萬美元,有加班費,還有醫療保險的工作,意味著卡車司機們儘管做著藍領階級的工作,卻能領到白領階級的薪水。

然而,威脅到人類工作者存亡與病患、客戶人際體驗的事物,絕不僅止於TUG機器人或自駕卡車。這些不過是更廣泛的「未來工作型態」下的一小部分。2016年的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也預測,截至2020年為止,或許會有高達710萬人失業,而該數字的3分之2人口將集中在醫療保險、廣告、公共關係、廣播、法律、金融服務業的辦公室與行政工作上。(每1位機器人朋友獲得1份工作,就會有5位女性失去工作機會。)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也以將近100萬美元的經費,研發可以搬運並分派藥物給病患的機器人護理師,好讓人類護理師只需要煩惱「決策」。根據2013年由麥肯錫全球研究針對破壞性創新(disruptive technologies)所進行的研究指出,隨著「知識工作自動化」的情況愈來愈普及,高階技術工作者或許將面臨極大的危機。一項在2016年由埃文斯數據公司(Evans Data Corporation)針對550名軟體程式開發者所進行的調查發現,有29%的人擔心自己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最後,一項由波爾州立大學(Ball State University)於2015年所進行的研究顯示,儘管美國工廠內工作機會流失的原因之中,有13%必須歸咎於貿易,但機器人與新科技往往才是隱形的小偷,88%的失業都與其相關。某些研究就業趨勢的高階經濟學家則深信,「知識型非例行性工作」(nonroutine cognitive tasks)將因為電腦化而消失;確實,開放技術策略公司(Open Tech Strategies)的共同創辦人卡爾.佛吉爾(Karl Fogel),就曾使用「過剩人類」此一可怕的描述。

銀行助理被線上銀行系統所取代,電影賣票人員則被電腦化的機器招待員所取代。近期,一份由市場調查公司所進行的研究指出,到2021年為止,目前由美國人擔任的工作中,有6%將因為機器人的出現而消失,而這些失業的人口之中,絕大多數為中產階級工作,如藥劑師或某些領域的律師。目前,無論是法律或稅務服務領域,都已經出現了軟體取代人工的情況,而後者被取代的趨勢,更是難以阻止。規模堪稱美國數一數二大的稅務服務提供者H&R布洛克公司(H&R Block),使用的是IBM人工智能平台Watson(華生),而不是30年前那些拙劣廣告中會出現的勤懇、讓人放心的真人註冊會計師。儘管或許有那麼一天,電腦替我們計算的稅金,或許能讓我們省下一些錢,但這些程式卻是改寫部分美國中產階級人生、將其推向滅絕的一連串程式碼。

我想起了雷.布萊伯利(Ray Bradbury)的短篇小說《細雨即將來臨》(There Will Come Soft Rains),一部背景設定在2026年某個早晨,關於一間被電腦所控制的屋子的故事。在未被解釋的大災難(如核子冬天)過後,這座富足卻空蕩的屋子裡,沒有任何一個活人,但設定好的吐司機和機器人管家卻依舊為著這空無一人的家庭,努力工作。(這個故事對幼年時期的我帶來了極大的震撼。)

儘管如此,此種改寫中產階級命運,使部分成員面臨存亡之災的潛在隱憂,似乎沒能獲得所有人的在意。「我們認為機器人不過是自動化的一種道具,」來自TUG機器人製造商Aethon的資深行銷專家安東尼.梅蘭森(Anthony Melanson),這樣對我說。「這些是作業機器人。」

我詢問梅蘭森關於機器人的學習能力。它們「並不像Watsons」,他回應我,提起IBM知名的智能電腦。他也補充道,TUG機器人只能將指派的工作做好。

「勞工階級機器人?」我開玩笑地問。

「記者都有既定的觀點,」他犀利地回應。

我忍不住想著,利用機器人來取代那些經常能向上流動、且受過良好訓練的職業如護理師,是否明智?而愈去思考TUG機器人的存在,就愈讓我覺得,我們是否應該質疑自動化愛好者的戀物情結。畢竟,我們曾經走過自動化這條路。(這次,牛市可是跟人工智慧手牽手。) 難道我們不該總是將捍衛人與其勞動力作為第一考量?


書籍簡介_被壓榨的一代

被壓榨的一代:中產階級消失真相,是什麼讓我們陷入財務焦慮與生活困境?
原文書名:Squeezed: Why Our Families Can’t Afford America
作者: 艾莉莎.奎特
譯者: 李祐寧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19.02.27

作者簡介_艾莉莎.奎特(Alissa Quart)
現居紐約,曾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並於二〇一〇年成為哈佛大學尼曼研究員(Nieman Fellow)。目前擔任非營利組織「經濟困難報告計畫」(EHRP)的執行主編,該組織致力於報導不平等的社會現象。

曾為《紐約時報》週日專欄、《大西洋月刊》、《倫敦書評》、《紐約週刊》等眾多媒體撰稿,並持續擔任《哥倫比亞新聞評論》專欄作家與特約編輯。

另著有《商標少年》(Branded)、《溫室兒童》(Hothouse Kids)、《造反》(Republic of Outsiders)等書。

譯者簡介_李祐寧
畢業於政治大學新聞系,旅居海外,目前從事專職翻譯工作。譯作包含《說理》、《金融投機史》、《華爾街孤狼巴魯克》、《異常流行幻象與群眾瘋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