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

投資人要挑選股票,很重要的參考資料就是公司的財務報表,而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則是其中最重要的兩張表。前者在表明公司某一天,值多少錢?這個「某一天」通常指每個月底、季底、半年底及年底。後者在說公司某一段期間內,賺了多少錢?還是賠了多少錢?

請注意,這些都是已經發生的事,而且所有的數字還要會計師查核確認簽字,因此當投資人看到財務報表時,季報已是一個月後的事,半年報已是兩個月後的事,年報已是三個月後的事了。這麼久以前的數字,還能做為買進這家公司股票的依據嗎?買股票,大家都知道在買公司的未來,但你能掌握到的公開資料,都是過去的啊!

除此之外,財務報表只能說是「真」的,但不保證是「正確」的。例如電子股因為科技日新月異,所以產品週期都很短,可能很快就沒有任何銷售價值。為了避免產品變成呆滯庫存,甚至被報廢,影響當期獲利,所以會計師和公司會取得共識,只要在不違背公認會計準則與相關法令下,就能制定比較有利於公司獲利的存貨政策,這其中是不是就有權宜安排和解釋的空間?

再來,你或許聽過「淡季不淡」的利多說法,業績確實如此,股價自然就有反映。這有兩種狀況,一則下游需求確實強勁,二則只是公司認為下季是旺季,業績沒問題,就跟下游客戶講好在之前的淡季先出貨。

以上兩個例子絕對不會是「假」的,只能說它「不完全正確」。

難道閱讀財務報表完全沒有用處嗎?這也不對。它不能做為你「買」股票唯一的依據,但它可以幫助你「避開」地雷股。應收帳款收現天數越來越長,是不是業績有灌水?存貨越來越多,週轉期間也越來越長,是不是產品已經過時?毛利率一直下降,是不是已經沒有競爭力?只要你看得懂,就能規避風險。

經營團隊、技術能力、業界地位,以及產業前景,才應該是你買股票的依據,但是這些都不會用數字表現在財務報表上。以前曾聽一位上市公司的董事長說過一句話:「董事長要管的是明天的事,總經理要管的是今天的事,財務長要管的是昨天的事。」所以管策略的董事長和管經營的總經理過去的聲譽如何,或許比財務報表更具參考性。

本文轉載自「商業周刊1620期」,原文:用財務報表 選股的盲點



作者簡介_施昇輝

四年級後段班,畢業自台大商學系。退伍後,曾在《天下雜誌》和《商業周刊》擔任行銷企劃,然後在29歲進入證券業,負責協助企業申請股票上市。44歲,決定離開職場,作個全職的股票投資人,並靠著一檔股票養活一家七口。53歲,將投資心得,寫成《只買一支股,勝過18%》一書,成為作家。4年內總共出了8本書,內容涵蓋「投資」、「電影」、「退休」、「旅遊」和「勵志」等多重面向。最新的著作是2017年2月出版的《只買4支股,年賺18%》。另在SOSreader網站也有開專欄「小資幸福講堂」,內容完全聚焦在小資理財,歡迎大家訂閱。半年150元,一年300元!詳情請見小資幸福講堂 | SOSreader

 

臉書粉絲專頁:樂活分享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