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故事

「尊嚴」

無法捨棄的人:完全喪失成長的機會。
成功捨棄的人:知識與人脈變得更廣,且能快速自我成長。

尊嚴又分為對自己的「自尊」,以及對他人的「虛榮」兩種。

所謂自尊,指的是對自己的信賴感,相信自己能力的一種感覺,例如,「這點小事打不倒我」、「我還可以再繼續」等。是自己所依存的根據、行為的方針。

另一方面,有些人會覺得「被晚輩使喚很丟臉」,或是「自己先低頭道歉有損尊嚴」等。這種一點用處也沒有、只會毀掉人生的討厭感受,就是「虛榮」。

這類型的人一旦受人輕蔑、瞧不起或傲慢以對,就會覺得「自尊受損」、「有損尊嚴」而大動肝火。這是因為他們的尊嚴只局限在虛榮上,也就是把和他人的關係視為最優先。

像是對年紀比自己小的人就立刻改變說話態度、在餐廳對服務生態度傲慢,或是當自己的意見受到反對時就激烈抗議等,都屬於這類的虛榮。

「小氣」、「吝嗇」,指的正是這類只看見虛榮、讓他人言行來左右自己感覺的人。

可以捨棄虛榮的人,即使面對比自己年輕的人,也能做到低頭請教。因為比起無謂的尊嚴,這些人更在乎滿足自己的求知慾與擴展人脈,甚至是自我成長。

他們知道,必須先讓對方高興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而「謙虛」正是毫不費力就能做到的自我推銷方法。這樣的態度,乍看之下是個「謙虛的人」,實際上是寧可不要名聲也要利益、徹徹底底的現實主義者。

相反的,無法捨棄虛榮的人,非常討厭「被輕視」,卻不知道謙虛是一種對自己有利的「行銷」,於是就錯失了自我成長的機會。

無法捨棄虛榮的悲劇下場

無法捨棄虛榮的人,最極端的下場就是在日本幾乎不太可能發生的「餓死」。

這樣的人基於「覺得丟臉」、「不想讓別人覺得自己很落魄」等虛榮心的作祟,以至於無法向他人請求幫助或申請生活補助等國民應有的權利,最後變得自身難保。

被債務逼到窮困潦倒、最後走向自殺一途的人,也是同樣的心態。這些人因為莫名的原因,拒絕使用個人破產等國民救濟政策,最後自絕後路。

聲請個人破產所帶來的後果,不過是七年內不得有任何借貸、無法申請銀行信用卡、無法在特定公家機關工作而已,其餘的日常生活幾乎沒有任何改變。雖然破產的消息會刊登在政府公報上,但一般人幾乎不會看公報,根本不會有人發現。

即便如此最後還是放棄這種方法的人,應該是自尊心作祟,覺得「聲請破產太丟臉了」、「要是被知道了該怎麼辦」,才會寧可選擇自殺吧。

拋棄虛榮心的三大作戰方法

總結來說,只要對自己有信心,即使是他人的無心之言,也能輕鬆看待。但如果自信心不夠,的確很難放下自尊。這時,有以下三個方法可以利用。

①「寧可不要名聲也要利益」作戰法
②「深藏不露」作戰法
③「如果被平凡人看透自己就完蛋了」作戰法

第一種方法就如同字面,只要思考「怎麼做才能對自己有利」就好了。抑制會妨礙有利行動的情緒,以理性的態度優先考慮自我利益。

第二、三種方法則適合用在自尊受損、覺得心有不甘的情況下。

第二種方法,是藉由放下自己來讓對方失去注意力,也就是先暫時忍耐,隱藏自己的實力不被看見,之後再逆轉形勢就可以了。這種方法還能激發自己的好勝心。

第三種方法,就是所謂「從上而下」的思考模式,只要告訴自己「像你這樣的平凡人,對我的成功一點幫助也沒有,我根本不放在心上」,或是「你這傢伙是不會瞭解我的價值的,如果被你看透就完蛋了」。

我在網路上有寫專欄,文章經常惹來許多惡言謾罵,也就是引起大家的「撻伐」。

可是我一點都沒有放在心上,因為我就是以第三種方法來看待這些謾罵。

瞭解「和笨蛋爭論,只會讓自己也變成笨蛋」的道理後,反而會覺得反駁對方才真的要為自己感到羞愧。所以,我可以做到完全漠視,不會耗費無謂的時間跟精力去反駁對方,引發更激烈的爭論。

如果是當面受到批評,也只要反問對方:「既然你這麼說,那麼請問你賺了多少錢呢?」而不會因此就認輸或意志消沉。

這種方法看似傲慢,但都是為了「採取對自己最有利的行為」。下一次,當你覺得「自尊心受損」時,不妨試試這種方法吧。

「人脈關係」

無法捨棄的人:到頭來無法建立任何人脈關係。
成功捨棄的人:自然而然就獲得必要的人脈。

人脈當然很重要,這點毋庸置疑,無論是工作或機會,大多是「人」所帶來的。甚至在有困難的時候,如果有人提供援助,同樣會讓人心存感激。或許正因為人脈如此重要,坊間有許多關於建立人脈的書籍,各種異業交流會也是每天都在上演。

不過我認為,其實沒必要為了建立人脈而特地去花費時間和金錢。

我在創業初期,也曾經因為對方是名人或大公司老闆,而勉強自己和他建立關係。

可是到最後,和這些人不是話不投機,就是雙方都無法在對方身上看到對自己有助益之處,於是就愈來愈疏遠了。

之後,我拚命建立自己的房地產事業,終於提升獲利,公司也上了軌道。就在這個時候,許多房地產相關企業都紛紛主動表示,想和我一起合作。每當我拋出海外投資的訊息時,朋友或客戶也都會介紹我認識各方面的專家。就連我開始寫書以後,和出版界的往來也變多了。

這樣的經驗讓我確信一件事,只要全心投入眼前的事物,對自己有幫助的人或訊息自然會隨之而來。

相反的,如果做事總是半途而廢,有始無終,就不會有任何介紹或邀約找上門,因為你在那個領域上並沒有做出任何讓大家印象深刻的成績來。

我認識某個年收入上億圓的創業家說:「建立人脈一點意義也沒有。」他的出身並非優渥,但他努力做出成績,漸漸地在業界打響名號,許多人因此看好他,主動提供協助,連帶地,也有愈來愈多人覬覦他的專業或客戶名單而主動靠攏。

當然,有人會說,這些根本稱不上是「人脈」。不過,話說回來,應該不會有人願意主動把機會或朋友介紹給他人吧。

正因為對方在你身上看到對自己有助益之處,所以才會花時間和工夫幫助你,提供機會給你。也就是說,倘若無法建立人脈關係,並不是因為你沒有去做,而是因為你在專業領域上,還沒有做出讓大家足以「想認識你」的實質成績。所以,就算和你當朋友,也得不到任何具體的幫助。

先思考自己能給對方帶來什麼幫助

想擁有人脈,首先得做出成績來。在這之前,遇到困難時,不要輕易向他人尋求協助,反而應該趁機會加強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專注在工作上。

無論困苦或賺錢時,都要持續跟外界保持工作往來,對於承接下來的工作,一定要努力達成。如果是上班族,就要隨時協助他人的工作,並將功勞讓給上司或下屬。

與人往來就等於花時間投資在對方身上,因此應該不會有人閒到願意和無法得到回報的人來往。相反的,如果對方是一流人材,大家都會爭先想認識。

不認真對待工作,就無法獲得業界的核心情報,也沒有足以讓人學習的專業知識。和這樣的人往來,對任何人而言都只是浪費時間。

如果只是「人品好」,這種人到處都是,大家沒有理由特地花時間在你身上。

換言之,不認真努力對待工作或交不出成果的人,就算參加再多的異業交流會、認識再多人,也無法建立起人脈。

「學歷」和「證照」

無法捨棄的人:被認為是太閒的人。
成功捨棄的人:自我投資能獲得最大的回報。

我一直有個疑問,小學→國中→高中→大學→工作的求學過程,真的是正確的嗎?

我們的教育內容有符合時代的變化做任何改變嗎?我會這麼說的原因是,當今社會上的就業機會和以前相比之下,已經有了極大的改變。

孩子的工作將是如今尚未出現的職業

舉例來說,我剛讀小學時,手機、智慧型手機、網路等都還不存在,教練管理(coaching)和資訊安全管理(information security)也是最近才出現的行業。

也就是說,現在的小孩在二十年後的將來,所任職的行業,說不定是如今尚未出現的工作。

既然如此,就不禁讓人思考,當今教育灌輸孩子既有概念或已存在答案的理論,甚至是反覆記誦固有常識中的知識,到底有何意義?

當然,工作方式和人類心理學、解決問題的方法、創意發想的本質,並非那麼容易就會改變,因此高等教育對大多數人而言,才會依舊重要而存在著。然而許多大學,都讓人覺得只是培養研究人員和從業員的一個地方罷了。

學校裡學不到可以活躍於世界的能力

創意能力好的人,通常都會自行創業,就算是當上班族,也會是薪資所得高的高層階級。

事實上,在現今的環境中,唯有領先業界、重寫競爭規則的企業,才有辦法獨占利益,例如Apple、Google、Amazon等。尤其是歐美各大企業正努力投入的智慧型革命,不僅改寫了科技業,甚至也改變了汽車產業和能源產業。

今日的學校教育主軸是否也跟著轉變,改以實際能力學習,甚至是講求精密化、高度化的學習? 例如,「創造新事物」、「改變固有架構」、「發掘事物本質」、「透過實際社交學習社交能力」、「與異於自己的主張或價值觀對話」等。

無奈的是,現在大部分的學校教育仍以「考得好成績」為主要方向,姑且不論小學,就連自我意識萌芽期的國中,以及開始探索未來發展的高中,都還是以考試成績為重。到了大學也是一樣,只重視理論,完全忽略了實務的重要性。這樣的教育對於培育研究人員來說或許很適合,但對於企業人的基礎養成卻完全沒有做到。

換句話說,身為父母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必須捨棄學歷為重的教育觀念,為孩子選擇一個讓他能靠自己的能力開創人生的教育方法。

資格證照的極限

至今,還是有很多人會為了取得資格證照而去進修。

在過去,擁有證照的人會被視為「有專業技能的人材」或「努力不懈、拚命工作的人」,因此在加薪或津貼、晉升、轉職等各種場合,通常都能獲得不少好處。

不過到了現在,擁有許多證照的人,只會被視為「時間太多、太閒的人」。

證照的另一個問題是,現在的工作環境已經呈現供需失衡的狀態了。

舉例來說,從1989年以來,司法考試、代書、會計師、稅務士、社會保險勞務士、中小企業診斷士、房地產經紀人等,擁有國家資格證照的人已經增加上了百萬人,現在每年約有五萬人會取得證照。如果再加上1989年之前的人,數量更是可觀。

然而,在現今這個人口減少的年代,社會上對於資格證照者的需求並沒有跟上產出的腳步,因此造成供給過剩。供給一多,就不難想像會發生削價競爭的情況。在競爭如此激烈的世界中要生存下來,必須得有相當的生意頭腦才行。

當然,我並不是全面否定取得資格證照的作法。不過,如果只是為了「找到工作」而去考取證照,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可以說實在太大了。

因此,在考取任何資格證照之前,都必須先謹慎思考「這個行業是否有市場需求? 」「這樣的市場需求會持續多久? 」「有什麼方法可以將證照轉換為實質的收益? 」最後再做決定。

投資若無法「回收」,就沒有任何意義

我同意「三十歲之前要投資自己」的論點,不過既然是投資,就一定要有所回收才行。也就是說,在進修考證照之前,必須先想好之後要怎麼回收。

最重要的回收方法,當然就是賺錢了。企業家的進修,最後都可以用「讓自己賺到多少錢」為指標來評估。

因為只有讓客戶高興,證照資格才有辦法轉換成金錢。無法轉換成金錢的進修,對社會一點意義也沒有,充其量只是興趣、打發時間罷了。


書籍簡介

書名:丟掉40個「虛假」的好習慣:放下似是而非的假東西,你才能在成功的路上遇見真實的自己
作者:午堂登紀雄
譯者:賴郁婷
出版社:如果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25

作者簡介

1971年出生於日本岡山縣。畢業於日本中央大學經濟系,擁有美國執業會計師資格。大學畢業後任職於東京某會計事務所,之後進入大型連鎖便利商店,從第一線的店員做到總公司的行銷部門專員。接著又轉換跑道至全球知名的策略經營管理顧問公司理特管理顧問(Arthur D. Little),以經營管理顧問的身分活躍在業界。

2006年出版第一本著作《33歲擁有3億日圓的賺錢術》,隨即成為暢銷作家。後來創立Premium Investment & Partners有限公司,現在除了擔任房地產投資顧問之外,也針對資產運用及企業技巧等題材四處演講。著有《聰明用錢術》、《打造有錢腦:年收入激增30倍的祕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