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故事
摘要

巴菲特58年來的年化報酬率約20.1%,已是極少數奇蹟,在實務上,資產成長往往包含持續投入資金,而非純投資報酬。所以投資應以合理目標為主,主動投資者能微幅超越大盤已經很優秀了,不必過度追求高績效,才是長久之道。

如果有人宣稱他每年投資股票都有20%以上的績效,你會如何看待這樣的說法?當然這個世界無奇不有,我做不到不代表其他人做不到,但以我的經驗與對投資界的理解,能有這樣能力的人「非常非常地」稀少,例如已經是世界投資史傳奇的股神巴菲特。

就算如巴菲特這樣的大神,他還是會偶爾幾年績效沒有超過20%,甚至還多年連續輸給大盤,要每年都有超過20%以上的投資回報率的難度極高。

而且我們所說巴菲特近60年每年超過20%的績效是簡化的說法,這實際上是指「年化報酬率」,這是用最終的市值來除以最初的市值,再以年數來開n次方根的結果。就算巴菲特年輕時的前數十年幾乎每年的報酬率都是誇張的30%~100%以上的績效,但隨著波克夏成長為巨獸後,過去20年間,波克夏的績效也愈來愈難打敗大盤。

波克夏的股價從1965年巴菲特正式接掌公司開始,至2023年的58年間的年化報酬率是20.1%,而同期的美股大盤指數的年化報酬率只有10.4%,巴菲特完勝大盤約1倍的績效。

1965年~2020年波克夏及S&P 500的績效表現

 

當然,每年績效超過20%以上不是不可能,如果只是連續個幾年當然還是有可能的,但若你要連續超過10年,那將是非常驚人的成就。

我在2008年的股票資產因為美國次貸風暴暴跌掉超過30%,很多股票的股價都比腰斬還慘,我當時股票市值只剩下約170萬元。如果我的年化報酬率有20%,那從2008年至2025年的17年,我在不增加任何資金,每年股息也都爽爽花光光的條件下,我原來的本金還是可以成長22倍,也就是說這170萬元會變成3,740萬元。

那我現在股票資產有沒有3,740萬元呢?很慚愧,我的能力有限,在今年我的主力持股幾乎都暴跌超過20%的情況下,我還差了這數字幾百萬。但,就算如果我幸運躲過這次的大跌,股票資產確實增長超過3,740萬元了,是不是就代表我的年化報酬率超過20%呢?

不是的!一筆資金翻22倍只會是報章雜誌上的傳奇故事,實際的真相很少人會去探究。看起來資產規模增長了超過20倍,但我其實這17年來陸續投入了超過千萬的資本,包含將每年的股息再投入,以及將每年生活支出以外的閒錢都投進了股市,真正的報酬率遠遠小於資產規模的成長率。

我算不出我的準確回報率,但我非常確定我遠遠落後巴菲特神級的年化報酬率20%天花板,這還是我過去十幾年幸運地重押到2檔成長超過10倍(最高帳面報酬時)的股票所得到的績效。

我曾經有5年年化超過60%,也有超過4年市值不增反大減30%甚至50%,也有過去5年幸運翻倍再翻倍的神奇際遇,但最終17年下來,在投入這麼多的資本下,我終究還是無法超越年化20%的門檻(無法超越才是常態)。

我從沒有強調我要挑戰每年20%的回報率,對我來說主動投資更像是一種熱情,而我的這個熱情是建立在對自我能力有正確認知的情況下。我知道超越大盤有難度,所以我只要能稍微超過大盤3%~5%即可,也就是長期年化報酬率有10%~12%以上(大盤年化約7%~10%),我就對我的努力感到滿意了。

而最終,我也必須扛起績效可能偶爾(甚至常常)不如大盤的風險,所以我絕對不會公開宣稱我一定能每年超越20%績效,我絕對不是當這種神級人物的料。

我也要提醒你,不必過度追求超高績效,享受投資的過程才是重點。

當你選擇被動指數投資時,你就是想透過輕鬆投資找回生活。當你選擇主動投資,你的目標就是讓自己研究投資策略與研究企業競爭力的時間與努力能有一點回報,兼顧一下自己對股票的熱情與讓自己感到滿意的績效,但這績效通常不會高到遙不可及,而讓自己迷失在過度追求績效的壓力中。

不要將被動指數投資的輕鬆寫意,和追逐高報酬的目標混淆在一起了,這是2個互相衝突的目標。選擇投資被動指數是就是要取得市場的平均報酬,單單做出這個決策就能讓你勝過其他80%的投資人。不要再節外生枝或畫蛇添足給自己找麻煩,明明是被動指數投資人,結果又幻想自己可以是巴菲特,這樣可是會精神錯亂的...。

本文獲「切老滾雪球」授權轉載,原文

延伸閱讀
「喝星巴克」跟「存星巴克」股票,20年下來財富差多少?仔細算:竟然差500萬元
全職操盤手公開3年賺1倍的致富公式:擋也擋不住的趨勢,就是好趨勢
做對生活中的選擇,對未來財務狀況的影響比你想的更深遠...掌握7準則,加速致富之路

小檔案_切老

我是切老,喜歡透過簡單的思考做投資;投資真的不難,只要持有夠多的好股票,抱上夠長的時間,你就能輕鬆打敗多數的投資人;你需要的不是高超的技巧,而是十足的耐心與信心。一起培養價值投資思維滾大自己的雪球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