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理財

同樣每年投資10萬元、共投資10年,為什麼2人報酬差距60萬元?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摘要

1.小明、小王兩個人準備一個十年投資計畫,預計每年年初投資10萬元,在這10年間的報酬率也相同:其中7年是正報酬10%,另外3年是負報酬,分別為-10%、-10%及-20%。為什麼小明10年後累積資產是150萬3,000元,而小王10年後累積資產僅為89萬3,100元呢?

2.兩人最大的差別就是:報酬順序。小明前面3年都是負報酬,後面7年才出現正報酬;小王前面7年都是正報酬,後面3年才出現負報酬,兩人投資的結果居然差這麼多?要怎麼避免報酬順序風險呢?

延續2023年的多頭行情,2024年以來股市屢創新高,台灣加權股價指數還突破了2萬點。雖然股市的好表現應該是多數投資人所樂見的,不過對於還在累積階段的年輕人或小資族,其實不一定是好事。

報酬順序風險
將影響最終投資成果

原因在於筆者在上期專欄所提到的「報酬順序風險」。之前提到,投資人在退休後所面臨的市場漲跌順序,對其未來的投資績效跟退休規畫會造成很大的影響。然而,這項風險不僅只發生在退休階段,對於還在資產累積階段的投資人也會遇到。

舉個實例,假設小明跟小王都剛開始投資,兩人預計每年年初投資10萬元,總共投入10年,而在這10年間的報酬率也都相同——其中7年是正報酬10%,另外3年是負報酬,分別為-10%、-10%及-20%。

但兩人有個最大差別是,小明前面3年都是負報酬,後面7年才出現正報酬;小王的報酬順序則剛好相反,前面7年都是正報酬,後面3年才出現負報酬,那麼兩人最後投資會有什麼樣的差異呢?

首先,小明開始投資後因為市場是先跌後漲,10年後累積資產是150萬3,000元;小王開始投資後因為市場是先漲後跌,10年後累積資產僅為89萬3,100元。僅僅因為報酬順序的差異,最後小明的資產竟比小王多累積了60萬9,900元(詳見表1)。

 

會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在於,小明在累積初期時遇到熊市,投入資金可以買到更便宜的股票,加速資產的累積,後來本金變大時又趕上牛市,獲利增加,讓資產成長更快。至於小王在累積初期雖然就碰到牛市,但投入資金是買到相對變貴的股票,不利於資產累積,等到後來本金變大的時候又遇到熊市,造成對資產更大的傷害。

這也是採取定期定額投資會碰到的問題。前期因為本金小,即使出現牛市,獲利也很有限,等到後期本金變大時,市場報酬就會對資產波動造成很大的影響,等於投資風險幾乎都集中在後期階段。如果市場是先跌後漲,那就是最理想的狀況,但如果是遇到先漲後跌,就會出現上述的問題。

那麼我們該如何處理這項風險呢?因為市場報酬順序出現的機率是隨機的,我們無法預測何時才是最佳的投資時間點。這時候如果採取「生命週期投資法」,還是能降低這項風險所帶來影響。

所謂生命週期投資法是指,當你在開始規畫投資時,應該以一生的財富來分配你的投資比例。因為如果以終身的財富來看,前期在年輕時可支配的財富太少,投入市場的比重過低,但等到年老時已經累積了人生多數的財富,這時候投入市場的比重又過高,等於投資風險幾乎都集中在人生的最後階段。

適當運用槓桿
降低單一年度報酬影響

為了分散時間風險,所以在前期使用適當的槓桿增加投資比重,然後在過程中慢慢降低槓桿,最終還清負債。如此在人生不同階段的投資曝險就不會相差太多,可降低單一年度股市漲跌對你累積資產造成的影響。

以前面例子來說,小王定期定額投資因為碰到先漲後跌的不利環境,導致最後累積資產僅為89萬3,100元。但如果換成生命週期投資法的概念,因為他未來10年的投入資金總共100萬元,所以改為第1年就借100萬元來投資,然後每年年初還10萬元,最後分10年還清(以每年計算期末淨值時會扣除該年度的貸款利息金額、利率假設2%計)。

如此一來,會產生什麼結果?依表1所示,最後小王所累積的資產是117萬9,800元,比起原本定期定額的方式多了28萬6,700元,增加約32%的回報。這是因為小明改為借貸投資,讓他全部100萬元資金完整參與了這10年的市場報酬,不再將投資曝險集中在後期階段,降低了市場波動造成的影響,也不會因為一開始本金小而減少前期牛市的報酬。在國外已有很多研究及論文指出,如果採取生命週期投資法,相較傳統方式,確實可以降低報酬順序風險,提高投資效益。

其實買房也是類似的概念。如果要用定期定額投資的方式來買房的話,那多數人幾乎都買不起房子。所以一般人都是先貸款買下房子,然後再花數十年的時間還房貸,慢慢降低負債,最終還清貸款。這也是運用生命週期投資法,來降低市場時機與價格波動的風險。

當然,投資涉及槓桿就需要更高的門檻,尤其在股市更是如此,包括如何管理風險、選擇適合工具,及擁有更強大的心理素質與風險承受度等,未來有機會再介紹。前面專欄曾提到的「動態資產配置」與「槓鈴策略」,也是最有效的管理策略之一。

雖然我們無法預測未來股市的漲跌,但只要參考上述原則進行投資,未來還是能夠更穩健地累積資產,提早做好退休規畫。

小檔案_99啪

學歷:輔仁大學法律系
經歷:銀行法務、公務人員、行政院諮議
現職:專職投資人、財經作家、講師
著作:《沒有18%,我靠股票打造自己的鐵飯碗》、《動能致富》

作者簡介_Smart 智富月刊

《Smart智富》成立於1998年,提供股票、基金、期權、黃金、外幣、債市、房地產、保險、退休規劃、消費觀念等投資理財領域的知識、情報與課程服務。旗下產品有台灣發行量最大的理財月刊-《Smart智富》月刊、排行榜常勝軍-《Smart智富》密技雙月刊、《平民股神教你不蝕本投資術》《權證小哥教你十萬變千萬》等財經暢銷書,以及DVD、課程講座、大型論壇、facebook等,全方位服務投資族群需求。

網站:Smart 自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