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

隨著永續投資逐漸成為全球投資市場的主流話題,投資人對永續投資的了解日益深刻,對永續相關投資標的與投資流程,要求也漸趨嚴格。時至今日,如果某個綠色/永續投資的策略,僅是在投資組合中剔除某些高碳排之標的,已無法滿足投資人對永續投資基金的要求了。

就以氣候變遷為主題的投資商品為例,當前最新的投資趨勢,已經由表象層面的持有「綠色」投資組合,進階到下一步,也就是轉為督促所持有資產進一步擁抱綠色理念。因而,關於永續投資,其實投資人有能力,且也應支持製造汙染的公司落實綠色轉型,進而在化解氣候危機中扮演更積極的推手角色,具體協助各產業中的排碳大戶,透過調整營運的方式,大幅改善其碳排放量及碳足跡。

更重要的是,我們認為企業在進行綠色轉型的過程中,將帶動財務價值。就MSCI世界指數中的成分股進行分析,可以發現長期來說,低碳濃度企業的股價表現要比高碳濃度企業來得高。在這個過程中便潛藏了可觀的商業機會,同時也合乎資產管理公司為投資人實現報酬和管理風險的需求。

當前企業對於「碳」相關議題益發重視,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企業財報紀錄中一窺究竟。在近2年的企業財報會議上對於碳的討論度明顯要拉高,「碳」成為季財報會議上的熱門關鍵字,其中「碳權交易」更是其中焦點。

所謂的碳權交易,簡單說就是指總量管制下所產生的排減單位的交易,透過「總量管制與交易制度」(Cap & Trade),亦即各個政府會依據高碳排企業(或所有企業)的歷史排放紀錄,或同類型產業的平均排放量數據,訂出授予企業一定量的碳排放配額。

各企業的實際排放量如果超過政府授予的碳排放配額,則需要訂出規畫,逐步減少碳排放量,最終達到淨零排放的目標。達到淨零排放目標之前,可以向實際排放量低於配額排放量的企業,購買多餘的碳排放配額,而採購碳排放配額的費用,則視為碳排成本,可將之簡式為「碳排成本=溫室氣體排放-免費排放配額」。

簡單說,就是如果有某家公司碳排放量小於免費的排放配額,那該公司就會有多出的免費排放配額,這時候這家公司就可以出售,進而取得獲利;相反地,萬一某家公司的實際排放量超過免費排放配額,就必須依據市價採購更多排放配額。

在碳權交易的過程中,可能有部分成本會轉嫁到客戶身上;當然,這需視特定產業競爭狀況而定,且實際情形可能會隨時間而改變,同時也取決於達成的減排量,因此我們認為這值得更多人的關注。

毫無意外的,歐盟是採行碳權排放交易最成熟的地區,而其中的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 ETS),不僅是全球第1個主要碳交易市場,至今仍是規模最大者,勝過其他國家開始推出的各種碳交易市場。

EU ETS為歐盟地區許多國家的企業和工廠,授予可交易排放配額。根據路透社的資料顯示,2020年年底止,全球碳交易活動超過2,000億美元,年增率達34%。另外,根據彭博的資料顯示,今年4月底時,EU ETS的碳價已突破60美元,創下新高,未來預期還會進一步爬升。

我們都知道,任何企業的經營,都會為環境帶來外部效應,自然也會造成社會成本;而EU ETS允許排放量以貨幣價值的形式呈現,這點也應反映在企業的評價上。

只是現階段,多數財務分析師僅是投入心力預測其他價值變因,相對忽略碳排放這個因素,我們認為這種狀況將會造成對一家公司風險與報酬的價格誤判。

不僅如此,投資人若無法辨別企業綠色轉型的價值,導致企業所投入的綠色轉型努力遭到忽視,可能間接促使企業退縮,不願更積極地投入成本,落實解決氣候危機亟需的行動。

所幸,我們認為大量的減排不但可行,而且還能增值,因為就我們觀察,碳權交易實施的成果,可以讓我們輕易辨別出減碳排放做得愈好的企業,因為能夠釋出多餘的排放配額,而獲得收益,而這也正是EU ETS鼓勵減排的辦法。

若有企業未能意識到努力減排乃是優先的經濟選項之一,恐將會承受不必要的風險。我們認為,推動積極的綠色轉型計畫,對於企業、投資人及氣候來說是三贏的局面。

更重要的是,這一部分還未獲得市場的充分重視,成為當前市場上明顯被低估的投資機會,但也因如此,使其更具投資價值。(作者為瑞銀資產管理全球永續股票研究團隊主管)

延伸閱讀
各國減碳工作仍待加速落實
減碳與乾淨空氣需求 將帶來龐大商機


作者簡介_Smart 智富月刊

《Smart智富》成立於1998年,提供股票、基金、期權、黃金、外幣、債市、房地產、保險、退休規劃、消費觀念等投資理財領域的知識、情報與課程服務。旗下產品有台灣發行量最大的理財月刊-《Smart智富》月刊、排行榜常勝軍-《Smart智富》密技雙月刊、《平民股神教你不蝕本投資術》《權證小哥教你十萬變千萬》等財經暢銷書,以及DVD、課程講座、大型論壇、facebook等,全方位服務投資族群需求。

網站:Smart 自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