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上,我們有大量的工作要跟別人配合協作。如果前一道程序的同事拖延了,你負責的下一道程序就沒法開工,當然也很難按時交付結果。
面對這種情況,我發現,會催促和不會催促的員工之間有一道巨大的「分水嶺」
前者一出馬,別人就願意配合;哪怕事發突然,也願意幫他趕工。後者呢?就算他提出提前需求,三番五次提醒,對方還是一拖再拖。更要命的是,要是被催煩了,對方一個不樂意,直接放下說不做,還得罪人了。
你想想自己的經歷,再看看身旁,是不是就有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況?你是不是也想知道,那些會催促的人到底做對了什麼呢?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怎麼催促可以避免因別人的拖延耽誤自己的進度。
我很著急,對方卻在忙別的,怎麼辦?
你很著急,對方卻在忙別的——這樣的例子在職場俯拾皆是,隨手就能找到1則——你為了按時跟客戶請款,早早就把合約提交給了財務部門,結果3天過去了,流程還是沒跑完,款還是沒申請。
遇到類似的情況,很多人會衝過去責問道:「合約審了嗎?還要多久?客戶很著急!」
有用嗎?當然沒用。對於財務部門來說,像這樣的催促每天都有十幾次,公司規模大一點的話,甚至會有成百上千次。每位業務人員都很著急,都希望自己的事能被優先處理,財務同事怎麼可能因為你喊了1句「我著急,你快點」,就放下別的工作,先辦你的事呢?
不妨先看看有效果的催促長什麼樣:「王姐,我想問問給×××公司的付款申請現在進行到哪個階段了?這位資深客戶特別執著,簽完合約1天拿不到錢就1天不踏實,天天問我什麼時候能收到款項。要是您今天能幫我把付款流程走完,那可真是幫大忙。或者實在不方便,您能不能告訴我1個大概的時間,我再去和客戶溝通。知道什麼時間能拿到這筆錢,客戶心裡就踏實了。」
這樣催,是不是催?當然是。但對方聽著是不是舒服多了?要是真能加快,她肯定就幫你了;但要是快不了,她至少也會給你一個相對可靠的時間,而不是一拖再拖。無論你的情況屬於哪一種,這個進度都沒有耽誤在莫名其妙的流程上。
稍作對比你就會發現,第1種說法「我很著急,你得快點」其實沒什麼邏輯。你的事你著急,憑什麼要我也快點?一旦你亮出這種置身事外的態度,讓對方覺得你對他沒有任何理解和諒解,那他說什麼也不會幫你了。
第2種說法就很不一樣,因為它字裡行間都在告訴對方:
雖然什麼時候撥款不是我能決定的,但跟客戶溝通的責任在我。我繼續跟他聊著,請他再給我們一些時間;你能不能也在你的能力範圍之內告訴我1個交付結果的時間?
這樣溝通,對方就沒什麼心理壓力,「不就是幫個小忙嗎?幫!」原本讓你很焦慮的工作進度也會因此推進一步。
包裝法
這裡就要說到催促的1個方法「包裝法」。把你的要求包裝成1個求助,只要對方願意幫你這一點小忙,你們雙方都能得到一些工作上的好處。這樣催進度,成功的機率會比直接提要求高得多。
不要看到「包裝」二字,就覺得是要你巧言令色。其實,你只要把3個關鍵字植入催促裡就可以了,分別是目標、好處和行動。
目標
首先,有目標感的溝通方式是就事論事,不參雜任何情緒化表達:「我想問一下,這件事進行到什麼階段了?我關心這個是因為我們要解決⋯⋯問題。」
你要問的是「到什麼階段了」,而不是「好了沒」;你要表達的是「我關心」,而不是「我著急」。這就避免了用自己的負面情緒向對方施加壓力。
好處
對方聽懂目標以後,我們必須把第2個關鍵字「好處」點出來,讓他知道,幫你解決這個問題對他來說同樣是有價值的:「別的步驟我們都做完了,就差這臨門一腳了。只要您幫我們這個忙,就能⋯⋯」
什麼是好處?客戶會感謝他,主管會認可他,大家能看到他的實力,部門的指標能早點達成,甚至再簡單不過的「忙完這件事,我們都能早點下班」都是好處。如果對方意識到幫你就是在幫團隊,也是在幫他自己,我們推動進度的可能性是不是大大提高了?
寫到這裡,我想和你分享1個超級銷售的經驗。在我看來,他把「好處」這個關鍵字的效果發揮到了極致。
我們知道,銷售想做得好,光靠自己在前方打仗不夠,還要仰仗團隊在後方的支持。否則,好不容易談到下1個客戶,財務部拖幾天、法務部拖幾天、市場部再拖幾天,客戶就拖沒了。
而這名銷售有1個工作習慣:他每次去外地出差拜訪客戶,都會買一些當地的特產,然後提回來送給公司支援部門的同事們。這些特產肯定不是什麼貴重的東西,貴重就不對了。送特產本身沒什麼,重要的是他對支援部門同事說的話:「我剛從浙江回來,見了×××客戶,帶了一些他推薦的芡實糕,是他們當地的特產,快試試。這次我們跟這個客戶的合作特別順利,多虧有你們神助攻。」你想,支援部門的工作很少與客戶直接接觸,公司簽下新客戶時,大家看到的也是衝在前面的銷售,支援部門在銷售身後的配合很少被提及。而這個超級銷售這麼說,就是在告訴支援部門:他跟外部客戶能有好的互動,離不開內部團隊的支持。這次簽下大單,功勞簿上必須有支援部門。
所以,「好處」是什麼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對方感受到幫你是有價值的。未來這名銷售遇到什麼突發情況,需要支援部門的同事幫忙趕進度時,他的催促就不是冷開機了。
行動
到這裡你可能覺得,該說的都已經說了,氣氛也烘托到位了,應該沒問題了吧?但從對方的角度看,你還沒說到底要他做什麼。所以最後一定要補上1句:「您只需要幫我這麼做⋯⋯就可以了,謝謝您。」
這是包裝法的第3個關鍵字「行動」。至於怎麼形容這個行動,我認為它應該愈小愈好,小到對方可以毫不猶豫地去做。原因我們在「爭取資源」那1關講過了:事愈小,對方啟動的心理成本就愈低。
你可以比較一下大行動和小行動之間的區別—大行動是請對方幫你改1篇你寫的文章,小行動則是請對方提供他之前寫過的類似主題的文章,讓你借鑒他的範本和結構。前者一看就是很難催促的任務,改成什麼樣、按什麼標準改,都是未知數。相比之下,後者就簡單得多,因為對方只要把微信上的文章轉給你就可以了,你催促起來也沒什麼難度。
總結一下,用包裝法催促,就是讓對方看到做這件事顯而易見的價值,讓他願意配合你往前趕進度。用一則公式表示,就是:包裝法=明確目標+明顯好處+要求行動。你可以參考表裡對應的話術,把輕重緩急表達清楚,避免用自己的情緒向對方施壓。
但我知道,很多時候你不是故意向同事施加壓力,你只是太著急了,一下沒忍住說了負面的話。所以,我把催促時會讓人感到不舒服的表達方式也列出來了,供你參考:
◆邊界不清:比如「主管催我催得很急,你必須幫我一下」。
◆推卸責任:比如「這件事只有你能做,所以你必須做」。
◆大事小說:比如「這件事很簡單,你現在開始弄,馬上就能弄完」。
◆隨意派活:比如「現在有個×××事,你要在×××之前交給我」。
◆誇大後果:比如「要是這個問題沒解決,我們都會完蛋」。
在找同事之前,你可以先把這張「負面清單」拿出來看一下,提醒自己不要這麼說,避免在誤傷他人的同時,也影響自己的進度。

延伸閱讀
想用三言兩語就把事情講清楚,也讓對方聽進去?超人氣諮商師教你,用4W1H高效溝通
溝通時,如何有效表達又不得罪人?哈佛商業評論高人氣作者分享:掌握5關鍵,讓對方願意聽你說
書籍簡介_幹得漂亮

作者:脫不花
出版社:幸福文化
出版日期:2024/10/30
作者簡介_脫不花
得到APP聯合創始人&CEO。專注研究溝通和職場成長20年多,她精通管理又富有個性化表達,著有《溝通的方法》,熱銷80萬本,引起讀者關注。
17歲那年遇到了北京奧美副總、18歲那年遇到中國惠普助理總裁,靠著一股傻勁從前輩身上學到許多企業管理知識,開拓她的眼界,成為人生轉捩點。19歲就創業,作為聯給創始人創辦「得到」APP,專職於推動知識服務。
目前「得到」App,已累積5千5百萬人次高效學習,Google Play和Apple Store評分4.5顆星。她還另創辦「羅輯思維」、「時間的朋友」等知識服務品牌,是許多創業者和投資人求之不得的超強夥伴。
這本《幹得漂亮》萃取她20多年的職場經驗,能帶你重新認識「職場化」的真義,十多萬學員驗證口碑好評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