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

什麼是Smart beta ETF?和傳統ETF哪裡不同?績效報酬、優勢風險一次釐清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據FTSE Russell的《Smart Beta:2017年全球資產管理人調查報告》基於194家機構(資產管理規模超2萬億美元)的調查結果顯示,2017年,有46%的受調查機構採用了Smart Beta策略,現今應該已經超過5成。

Smart Beta ETF已成為尋求替代傳統被動式指數基金或主動式共同基金的替代品,以及尋求跑贏市場大盤潛力的投資者的熱門工具選擇。

在本文中,我們將討論什麼是「Smart Beta ETF」、它們的運作方式以及投資它們的優勢和風險。

什麼是Smart Beta ETF?

在說明Smart Beta前,先重新說明什麼是「Beta」。在投資學中,「Beta」指廣泛的市場大盤表現,而「alpha」則指跑贏市場大盤的超額報酬。

1960年至1970年代,金融學術研究發現,「沒有任何人能擊敗大盤」,這也是目前投資學仍最根深蒂固的「效率市場假說」。這種概念逐漸被大家接受,也成為指數型基金得以創建的理論基礎——只要成本盡可能壓低的前提之下,追隨大盤指數就好。

可是,從1980年代開始,學者們逐漸發現了一些系統性的方法,讓人們可以切切實實地擊敗大盤,而不需要祈禱神明的保佑。

傳統的Beta指數投資,相信大家並不陌生,目前台灣市場中Beta指數基金或ETF,例如元大台灣50(0050)、富邦台灣50(006208)、元大中型100(0051)、元大富櫃50(006201)、元大MSCI台灣(006203)、永豐台灣加權(006204)。

Smart Beta的策略本質上追求的不再是對大盤指數的緊密追蹤,而是希望通過在指數編制過程中對選股和權重安排的優化,獲得擊敗傳統市值加權指數的超額報酬「alpha」機會。

 

它結合了「主動投資」和「被動投資」這2個優點,能夠突破市值加權指數的限制,為投資者提供更加靈活的、多樣化的投資組合策略,以及更好地管理組合風險,所以愈來愈多的專業投資者把目光轉向Smart Beta投資策略。

簡單來說,Smart Beta代表的不是簡單的指數被動投資,而是一種基於學術研究發展的Beta投資策略。

目前Smart Beta ETF使用基於價值(Value)、動量(Momentum)、質量(Quality)、波動性(Volatility)和規模(Size)等因子,替代加權方案來建構投資組合。一般來說,採用Smart Beta策略的基金或ETF會被歸類在主動型,畢竟裡面的權重設定本身就是一個人為評估的設定,而目前美國最大的主動型ETF發行商即為Dimensional Fund Advisors這家公司。

Smart Beta ETF和標準Beta ETF之間的主要區別

差異1:方法論

標準Beta ETF目標為複製市場指數的表現,而Smart Beta ETF使用多種因子來構建投資組合,它也可能使用單一因子,如價值或動量,或因子的綜合,如質量和低波動性。

差異2:多元化

標準Beta ETF提供廣泛的市場曝險,有助於分散風險。Smart Beta ETF提供對特定因子或特徵的股票曝險,這些因子或特徵的多元化程度可能低於全市場指數。

差異3:績效表現

標準Beta ETF的目標是與其追踪的市場指數的表現相匹配,而Smart Beta ETF的目標是跑贏市場(獲取超額報酬)。Smart Beta ETF在某些市場條件下的表現可能優於標準Beta ETF,具體取決於用於構建投資組合的一個或多個因子。

差異4:費用

由於構建投資組合所需的額外研究和分析,Smart Beta ETF的費用通常高於標準Beta ETF。

差異5:風險

Smart Beta ETF的風險通常高於標準Beta ETF,具體取決於用於構建投資組合的因子。例如,在市場低迷期間,基於動能因子的Smart Beta ETF可能比市場指數波動更大。

Smart Beta ETF如何運作?

Smart Beta ETF使用基於規則的方法(Rule-Based)來挑選與加權ETF內的持有標的。這些規則通常基於一組量化因素,這些因素已被學術證明可以在長期內產生超額報酬。

例如Smart Beta ETF可能會根據股息收益率或收益增長率來選擇股票,然後ETF可能會根據股息的大小或增長率對選定的股票進行加權。這種方法的目的,是創建一個比傳統市值加權指數基金更多元化、更能響應市場變化的投資組合。

Smart Beta ETF有哪些風格?

Smart Beta ETF可以說是夾在主動與被動之間,介於Alpha和Beta間,以求獲得高於傳統市值加權指數的超額報酬的一種投資方式。在這些風格中,有幾種類型的Smart Beta ETF,每一種都使用1組不同的因素和加權方案來構建投資組合。

最常見的Smart Beta ETF類型:

1.價值(Value)

基於價值的Smart Beta ETF會根據本益比、本淨比和股息收益率等指標選擇證券。然後, ETF可以根據股息的大小或收益增長率對選定的股票進行加權。例如Vanguard價值股ETF(VTV)、Dimensional美國大型價值股主動型ETF(DFLV)。

2.動能(Momentum)

基於動能的Smart Beta ETF,會根據股票的近期表現和上升趨勢的強度來選擇。然後,ETF 可以根據其短期的強度對選定的股票進行加權。例如美國的iShares MSCI美國動能因子ETF(MTUM)、DFLV,台灣的富邦臺灣中小(00733)。

3.質量(Quality)

基於質量的Smart Beta ETF,會根據ROE、負債權益比和盈餘穩定性等指標選擇。然後,ETF可以根據質量得分對選定的股票進行加權。例如Dimensional美國高盈利主動型ETF(DUHP)。

4.波動性(Volatility)

基於波動性的Smart Beta ETF選擇波動性或風險水平較低的股票。然後,ETF可以根據波動性的分數對所選股票進行加權。例如元大台灣高息低波(00713)、國泰標普低波高息(00702)。

5.等權重(Equal-Weighted)

等權重Smart Beta ETF為投資組合中的每檔股票賦予相同的權重,不論其本身市值如何。這種方法可以提供更多的小型股曝險,並可能降低集中風險。例如Invesco標普500平均加權指數ETF(RSP)。

6.多因子(Multifactor)

多因子Smart Beta ETF使用上述2個或多個因素來構建投資組合。例如多因子Smart Beta ETF 可以結合使用價值、動量和質量因子來選擇和加權股票權重。 例如Dimensional美國核心股票2主動型ETF(DFAC)、Dimensional國際核心股票市場主動型ETF(DFAI)、Vanguard美國多因子主動型ETF(VFMF)。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Smart Beta ETF管理風格之間可能存在重疊。例如,多因子可能在其選擇和加權過程中同時使用價值和動量因子。採用多因子的好處在於,各種因子在同一段期間的表現各有好壞,所以平衡單因子在特定期間表現失衡的可能性。

Smart Beta ETF的優勢

Smart Beta ETF為投資人帶來的好處,就是有機會獲得更高報酬的潛力。然而,這些ETF也存在一些風險,例如複雜性和追踪錯誤的可能性,投資者在投資前應考慮這些風險。

優勢1:更高報酬的潛力

Smart Beta ETF旨在透過使用已證明、可產生長期超額報酬的因子,去替代傳統市值加權方式,創造有機會跑贏傳統市值加權指數。

優勢2:多元分散

市值加權ETF本身即有這個優勢,為投資人提供多元分散的投資組合,目標是實現特定的投資目標。

優勢3:成本更低

本身的內含費用率,通常低於主動管理的共同基金,使其成為具有成本效益的投資選擇。

優勢4:透明度

建構方式是透明的,投資人可以看到裡面持有的股票以及用於構建投資組合的策略方案。

Smart Beta ETF的風險

風險1:複雜性

絕對比傳統的市值加權指數基金更複雜,較難理解它們如何運作。

風險2:績效的過往記錄有限

與傳統指數基金和主動型共同基金相比,Smart Beta ETF的推出日期較晚,大約是近15年才有的產品,這可能使其難以評估其長期表現,但美國的Dimensional Fund Advisors從1990年代早有因子型的指數型基金可以觀察 。

風險3:追蹤錯誤的可能性

它可能會偏離其基準指數或投資目標,從而導致追蹤錯誤。

風險4:某段期間失靈

特定因子可能只會在特定時間有效,而且通常需要非常長時間的回測觀察才能知道其好壞。

Smart Beta ETF 的績效如何?

因為Smart Beta ETF種類很多,五花八門什麼都有,這裡以採用價值型因子的Smart Beta指數型基金為例,因為可以回測較長期期間(下圖):

 

比較這幾種類型「指數型基金」近20年來的績效表現,你會發現同樣是價值型的因子,DFA美國價值型指數型基金(DFLVX)與Vanguard美國價值型指數基金(VVIAX)的績效有明顯不同,因此同樣是發行「價值型因子」的產品,還是必須瞭解各家基金公司的挑選與權重組成方法。Vanugard的價值型因子基金較偏為基於規則的追蹤,但DFA的價值型基金選股較偏為主動型選股。

即使DFA創造更優異的報酬表現,也能說明價值型股票長期可以創造更優異超額報酬,但從「夏普指標」也可以看到,獲取的超額報酬是從承擔更多風險,所以DFA的價值型因子與美國標普500(S&P 500)指數的夏普值幾乎一樣。

雖然Smart Beta ETF可能提供更高報酬的潛力,但它們也可能帶來更高的風險和更高的費用。因此,投資者在選擇Smart Beta ETF時,仔細考慮他們的投資目標和風險承受能力非常重要。

如果你沒有深入了解或判斷能力,應該還是以傳統原型的ETF為主,因為你並無法確定自己選擇的因子真的在未來一定表現更好。

延伸閱讀
銀行再大也會倒!從SVB與瑞士信貸身上,看見金融股背後的投資風險
ETF投資》0050殖利率不高,買0056更好?投資ETF,別讓這4種迷思絆住你
0056、00878、00900…高股息ETF正夯,該跟風追買嗎?5大優缺點總整理

小檔案_理財W實驗室

理財W實驗室/黃御維 Wilson

我是一名證券分析師,任職證券相關產業,個人投資經驗超過9年,接觸過各種金融商品與投資工具,也遇過市場的大小風浪,我創立「理財W實驗室」是希望傳達更多正確的投資觀念與想法給你,希望你能因為的文章或是簡單的一兩句話,減少許多在投資路程的冤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