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理財

《血觀音》是2017年金馬獎最風光的影片,榮獲了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以及最佳女配角等多項大獎。我也在那年抽空去戲院看了這部片子,實在過癮。無論是劇本轉折、場景設定、角色刻畫都實在太到位、太流暢,是一部非常「接地氣」的高品質作品,得獎當之無愧。

只是,我身為一個安寧醫師,看到劇中牽涉到與本業相關的一點蛛絲馬跡,難免會柯南上身地放大檢視,忍不住要跳出來大聲疾呼。因此,以下有些論述要請《血觀音》影迷多多包涵。

(以下有雷)

棠夫人的「預立醫療決定」

在片中,年事已高的棠夫人生命垂危,她不希望自己太痛苦,所以事先做了「預立醫療決定」。醫師把棠夫人的預立醫療決定拿給她的女兒棠真,並且跟她說:「棠夫人之前表示,希望做『不積極的急救措施』…。」

沒想到,棠真毫不猶豫地把棠夫人的預立醫療決定撕掉了。她走到床邊,握住棠夫人的手,意味深長地看著媽媽說:「長命百歲,萬年富貴。」

我在電影院裡並沒有對棠真的行為感到驚訝,腦中反而一直停在醫師講話的畫面,心中在想:到底什麼是「積極」?什麼又是「不積極」呢?

2017年末,我在中部某所大學,我所舉辦的「人生最後期末考」10所大學巡迴公益演講正邁入尾聲。演講一如往常得到許多迴響。在結束後的聽眾發問時間,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先生舉手問:

「朱醫師,謝謝你的演講,我的女兒在2年前,因為大腸癌,走了。她走之前,接受了開刀、化療、標靶治療,吃了各式各樣的藥物,實在太痛苦了。因此到了最後,我跟太太決定簽下『放棄急救』同意書,讓她好走。聽完你的演講,讓我想起她,我覺得我做的是對的…。」

老伯伯說到這已經哽咽到不能再說了,台下響起溫暖的掌聲,我也謝謝他的分享。

只是,到了演講結束後,我還一直停留在老爺爺的話語中,內心思考:到底什麼是「放棄」?什麼又是「不放棄」呢?

什麼是「積極治療」?

醫學上的治療有很多種,像是所謂的「治癒性治療」,也就是可以把疾病治好的治療方式,像是手術、化療、抗生素等。比方說,得了盲腸炎,開刀多半可以治療。身體某處被細菌感染,使用抗生素也是對症下藥。

另外,還有「支持性治療」,也就是說這些治療無法治癒疾病,但是可以讓我們的身體處在較好的狀況之下,不會因為疾病而過於不舒服,因此也會有更多空間可以接受治癒性治療。像是症狀控制的藥物、氧氣等等。比方說流感,大家都知道要吃克流感抵抗病毒,但是不會因為這樣而不吃止咳、化痰或退燒藥,因為吃了這些藥會讓身體比較舒服。

而「緩和性治療」指的是得到末期疾病,面對死亡的時候需要的治療,可以減緩身體、心理、心靈的不舒服,像是疼痛、恐懼、絕望的感覺等等,都必須透過各種不同的治療方式,讓病人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比方說,可能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有效治療癌症末期病人面對死亡的恐懼,但是如果有受過專業訓練的心理師願意花時間與病人聊聊,恐懼就能有個出口。

親愛的朋友,我想請問,以上幾種治療之中,哪些屬於「積極治療」?哪些又是「放棄治療」呢?

放手,不是不積極,更絕不是放棄

治療的目的,是為了健康。在「治癒性治療」有發揮空間的時候,醫護人員會全力以赴,用所有手段治癒病人的疾病。而有時候在努力過後,治癒性治療再也無計可施,病人一樣需要醫療關注,這時就需要「支持性治療」和「緩和性治療」介入。因為,無論在何時,我們都希望病人活得更好一點,不是嗎?

所以,無論是「治癒性治療」、「支持性治療」或「緩和性治療」,都是「積極治療」!不希望接受急救措施,而希望採取比較緩和的治療也並非「放棄」,只是在疾病的不同過程中,治療的「方向」不同而已。

《血觀音》的片尾,飾演姊姊的棠寧對妹妹棠真說:「要活得像個人樣。」

我不禁心有同感,所有醫學上的治療,不也正是希望所有的病人都能夠有機會像一般人生活著嗎?醫護人員每天心中所繫的,就是希望每個病人都能擁有正常的生活品質,無論是感冒的患者,還是癌末的病人。

「要活得像個人樣。」為此,我們時時積極著。


書籍簡介_走過道謝、道歉,可以無憾道愛、道別——我在電影中看見的老年照顧與安寧療護

作者:朱為民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06/12

作者簡介_朱為民
1983年生,台中市人。

現任臺中榮總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講師、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中華民國環境職業醫學會副祕書長。家庭醫學/安寧緩和/老年醫學/職業醫學/肥胖醫學專科醫師、2016 TED×Taipei講者。畢業於國防醫學院醫學系、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班,現就讀臺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高階經營碩士在職專班。喜愛閱讀、音樂、電影及戲劇,多元關注台灣高齡化及善終議題。著有《預約,好好告別》、《人生的最後期末考》、《故事力:TED專業講者親授,職場簡報、人際溝通無往不利》(合著)。

在照顧老年人與安寧病房服務的過程當中,陪伴過許多病人及家屬走過生命的幽谷,也看過許多悲歡離合。相信每一個生命故事的背後,都會對社會上的每一個人有不同的啟發。更希望協助熟齡族群,在人生後半場的每個階段,都能擁有選擇的權利。

相關著作:《人生的最後期末考——生命自主,為自己預立醫療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