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

自從巴菲特和蒙格提出投資人應該重視並限制自己的投資範圍在自己的能力圈內(其實彼得林區也提過類似的看法,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一下我部落格中,為他的書所寫的一篇簡短的介紹〈彼得林區選股戰略(one-up-on-wall-street)〉 ),才能提高成功的機率這樣的觀念後,我發現大部分的人在觀念上大致上是同意的;但是如何發現自己的能力圈,或者實質上對自己投資的助益,看法則比較分岐。

前面提過,大部分人基本上是同意這樣的觀念的。反對的人主要的理由除了較不理性、不信邪的人外(這種情形不列入討論,因為很難論理或被說服),主要的理由是這樣會大幅限制投資的範圍和可選的標的,也就是縮小賺錢的可能性。但這種看法似是而非:

投資在精不在多

巴菲特就曾提出一生只有20次投資機會的比喻,這樣子投資人反而會更謹慎選股,成功的機率反而會上升(詳見〈為什麼需要集中投資?〉)。

我個人也多次提出,一個人其實在整個投資生涯裡,只需看對2檔到3檔股票,就可以使投資人非常富有(詳見〈好企業很罕見,兩到三家就會使你非常富有,以德州儀器為例〉)。

如我在《超級成長股投資法則》一書的5-5節383頁裡面所列的;史上較成功的投資人,大部分都是提倡集中投資的方式,對散戶而言更應如此。

能力圈內投資的優點

以下的幾點雖說很平常,但卻很重要,因為投資能不能成功,決定通常就在這幾個小細節上:

1.必要時投資判斷的依據:因為有較一般人為佳的知識,會比較精準,做出的判斷相較而言會較正確。
2.增加持股的信心:不會人云亦云,也不會在市場恐慌時賣股,導致在市場恢復過來時後悔莫及。

但我沒有能力圈怎麼辦?

這不可能的!每個人一定都有能力圈的。能力圈並不是說你一定要是某一領域的超級專家或得過諾貝爾獎,只要你在某一方面比多數人(這不是絕對,而是相對性用語)有更深入的認識就行,世界上沒那麼多諾貝爾獎得主,諾貝爾獎得主也並不然一定是在其領域內投資的專家。具有較專業的背景或高人一等或是某一領域的頂尖專家,那非常好,但這並不保證因此一定可以投資成功,兩者並沒有必然的關係。這是一般人很大的迷思,也是我的部落格另一篇文章所描述〈為什麼事業有成的經理人,通常不是好的投資人?〉的原因。

但如果我只是平凡人,沒有好學歷,沒有好工作,我的工作並不是專業工作;我只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假日只想追劇、打整天的電動(以上只是為了舉例方便,沒有任何岐視或其他涵義),或者找朋友聚餐喝咖啡。這怎麼會沒能力圈呢?你對現在大家都在看什麼電影或連續劇一定比多數人清楚(起碼比我強太多了)。哪一個電動最好玩、最多人在玩,這你一定清楚;哪家餐廳或咖啡館每天都門庭若市,你想訂位每次都訂不到?

如果「我不打電動,不追劇,也不喜歡出門聚餐喝咖啡聊天…」那你總會上超市買東西吧?超市中人們推的手推車上都會買什麼東西?那些貨品每次三不五時就漲價,但貨架卻都是空的?「我不上超市,都家人去…」那你總有手機吧?你總知道蘋果的手機或非蘋果的手機間的差別吧?現代人不可能不上網吧?那你總用過電腦或手機上過網吧?就連台灣政府打疫苗和發消費券都必須上網才能報名啊!很少人會放棄天下掉下來的5,000元消費券吧?

如何發現自己的投資能力圈?

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種很平凡的方式,發現自己的投資能力圈:

把自己過往投資的記錄(詳見〈想精進投資必做的紀錄表!超級成長股達人林子揚:透過記錄5項目,找出自己的能力圈〉)都翻出來,仔細查一查,你的賺的錢主要是由那幾檔股票賺來的。這幾檔股票有何共通之處;仔細想,它們之間一定有某種關係的──這就你的能力圈。

你的工作,只要是工作,就是有專業;你工作之外,時間上花最多的活動,這也是你特殊興趣,只要是興趣,長年從事,一定可以累積相當的心得和知識;你的教育背景、你最喜歡看那一類非小說類型的書?總之,每個人都一定有能力圈,不可能沒有的。

本文獲「林子揚的部落格」授權轉載,原文:投資能力圈


延伸閱讀

想精進投資必做的紀錄表!超級成長股達人林子揚:透過記錄5項目,找出自己的能力圈
一生只要選對2、3檔股票就能使你非常有錢…超級成長股達人林子揚:前提是「長期持有」


作者簡介_林子揚

現為專職投資者,1968年出生,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曾任微軟、埃森哲、惠普科技、英特爾產品經理及部門主管達25年。

深信並實踐成長股長期投資策略,投資於美國成長股,近25年(1996年至2020年)年化報酬率達25.37%(美國S&P 500指數同期則為7.51%)。

憑著科技產業專業知識及深厚研究功力,長期持股部位皆已享有數倍報酬,40歲時已靠美股累積足以退休的財富,52歲正式告別職場,每日仍花費龐大的時間沉浸於股票基本面及產業趨勢的研究。

著作:《超級成長股投資法則:理科大叔買美股25年暴賺283倍》
部落格:林子揚的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