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理財

有時候臉書滑一滑,會看到一些名人在聊他們每個月大約開銷,如果是單身的話,金額確實會少很多。這時財務自由的標準、門檻就會降低許多,當讀者朋友在閱讀投資理財類的相關文章時,不能只是一味看到人家財務自由的一面,也要看到基本的背景條件設定,才不會自己怎麼學都學不起來。

舉個例子好了,你本身是一家4口,而且還需要每月固定給父母一筆孝親費,那你卻非常羨慕某朋友或者某名人已經財務自由,甚至40歲或45歲財務自由,這就是不恰當的類比,因為一個人的年度開銷要壓在50萬元以內並不困難,但如果是一家4口加上要給孝親費的情況下,100萬元有時候都相當吃緊。

同樣年賺150萬,單身、已婚者生活大不同

過去認識了不少讀者朋友,大家通常會描述家庭的財務狀況,看看該怎麼做比較好,像是年收入150萬元的人,大約每月有12萬元可以使用,如果是20幾歲的人,這階段通常也是單身,不要有什麼不良嗜好,或者家中有欠債,基本上都可以過得很舒服。

不過同樣的年收入換作一位45歲的爸爸,那結果又完全不同了,因為很可能就變成了月光族,太太也要工作才有辦法支撐起一個家庭,更不用說年長的父母不小心各種慢性病,需要找外傭照顧怎麼辦?這些都是實際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不是多罕見的事情。

用錢的價值觀、投資績效與本業工作發展是影響財富關鍵

過去也曾看到不少讀者問一個問題,為什麼某某同事明明跟自己年資差不多,大家月薪應該不會差很遠,但怎麼30出頭歲就買了台北的房子,或者新竹竹北哪邊的新房?其實是這樣的,除了這位同事可能投資有道之外,也可能是過去學生時代就有穩定的儲蓄,更可能是長輩的贊助,多少幫忙個100萬、200萬元之類,所以單純用月薪去判斷買房或買股的數量,其實是非常不準確的,也因此建議薪資所得比這數據可忽略,過去看了非常多案例,幾乎都是如此,社會的真實現況往往不是幾個數字可以表達的。

例如:月薪4萬5,000元的行政祕書,卻動輒出手買了10張、20張起跳的中信金;又或者是一位財務會計小姐,待遇雖然還不錯,但大概年收就是落在70萬~80萬元上下,卻可以年年買1張台積電做存股。你會說:「怎麼可能?」是,以前我也這麼覺得,但愈來愈多身旁這樣的朋友、讀者都如此,就會開始試著理解怎麼回事?

原來是近年來投資理財風氣的普及,所以現階段許多青壯年的長輩,也慢慢願意把資產活化,不只是放定存、房地產、珠寶。也會提早做規畫,把錢拿給下一代做準備,這是有蠻大的可能性。

對於「財務自由」,這4個字不代表你必須發大財才行,用錢的價值觀,投資績效的展現,本業工作的進展,這三者互有牽連,假如過度追求投資績效這項,忽略了另外2項,那永遠也難以自由,不會快樂。先檢視自己想要什麼樣的中年生活,再去設定財務目標,這樣就清楚算出需要多少錢,至於現在才20幾或30幾歲的人,就先不用去算65歲以上的老年生活了,這稍微遠了些,先把中年規畫清楚,找出目標,也就差不多了。

本文獲「畢德歐夫」授權轉載,原文:有時候臉書滑一滑,會看到一些名人在聊他們每個月大約開銷…

延伸閱讀

愈忙才能愈有錢?真正的有錢人其實都默默的在做這件事…
年輕人急著想退休,這位老闆為什麼在退休後改開UBER?有錢人教我的5件事…


作者簡介_畢德歐夫


現職為外資券商當沖交易室經理,曾管理超過30位交易員。學生時期開始投資股票,20歲開始國內期貨與選擇權的操作,而後延伸至國際外匯、指數、活牛、農產品與美國公債期貨,22歲賺到了第一個百萬。而後進入外商當沖交易室學習,累積交易筆數超過125萬筆。著有:《我在計程車上看到的財富風景:往上翻身與向下墜落的關鍵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