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快思慢想理財法的設計是要約束我們無腦恣意取用金錢的行為,特別是要約束自己取用收入。這個概念的發想來自過去人們理財的方法:以現金發薪、把所有錢藏在家裡,只帶當天所需現金出門;這種系統性的做法我們已經沿用好幾個世紀,成效良好。
在1980至1990年代的過渡時期,人們是透過提領現金來理財,而非使用信用卡,而且這種理財方式的成效還算不錯。然而,從那時開始,情況漸漸改變,尤其是經歷過新冠疫情之後,澳洲的現金交易幾乎消失,電子支付才是當今的王道,而非現金支付。如果你想恢復以前那種使用現金的做法,一定很快就會踢到鐵板。舉例來說,如果你選擇只用現金,就無法在網路上購物。此外,提款機數量銳減,也導致人們無法輕易取用現金,尤其如果你不想支付提款手續費,就更難取得現金了。
那麼,我們要如何在現代這種無現金的世界享受現金的好處呢?我所謂的「雙重銀行帳戶」(double banking)是解決問題的一部分答案,而另一部分的答案和金錢的取用與能見度有關。這些想法都是要為我們的金錢交易導入摩擦,並利用我們的懶惰來達成目的。
雙重銀行帳戶
如果我們翻轉常見的做法,不是從每一次的薪資裡撥出一筆固定的金額來儲蓄,而是從薪資當中撥出一筆固定的金額來應付變動支出,結果會如何?若採用這套和多數人習慣不同的方法,我們就能精確預測出一整年的變動支出總金額。想像一下,要是採用這套方法,我們無須檢視任何銀行往來資料,也能精確知道自己過去一整年花了多少錢在非必需的支出上,也會知道今年一整年的非必需支出金額。儘管我們可能搞不清楚這些錢都花在什麼東西上,但是說真的,那並不是很重要,因為我們花的錢都在支出計畫範圍之內,而且花都花了,不用太計較。
只要使用另一間不同的銀行(和處理收入與例行帳單的銀行不同)就能搞定這件事。基本上就像這樣:
用來處理收入、例行帳單與存款的A銀行+用來處理支出的B銀行=雙重銀行帳戶
由於例行帳單金額不定與通膨的影響,我們確實很難預測這筆固定的支出金額會是多少錢,但以多數人的情況來說,一整年下來支出金額的變動,一定遠比一個月內的支出金額變動小很多。因此,這套方法的重點,是要先確定一整年的變動支出金額,留下更多錢來支應例行帳單與存款。
當然,一年內的收入也可能隨著工作時數、獎金、加班費、轉職等原因的影響而有所起伏。設定雙重銀行帳戶的目的,就是要把收入和非必需支出分開來,以免我們在收入增加時不小心過度消費。
信用卡與簽帳卡總是能成功引誘我們花錢,因為信用卡與簽帳卡會減少交易的摩擦。交易的摩擦能減緩我們購物的速度,讓我們有思考的餘地。但是,有了信用卡或簽帳卡,當我們突然覺得想要某個東西,只要拿出卡來刷一下或碰觸一下,通常連看都不看一眼,就可以滿足物欲,整個過程幾乎沒有任何摩擦可言。相較之下,如果我們看上某個東西後必須回家拿錢(就像老一輩的人那樣),或是必須先檢視一下預算,再判斷自己是不是真正想要那樣東西,整個交易流程就會出現摩擦。此時此刻,我們的目標就是要重新導入這類摩擦來減緩花錢的速度。而要加入摩擦,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徹底改變我們對目前使用的銀行帳戶的看法。
這套方法的原則如下:
1.把非必需支出和例行帳單分開來。
2.徹底改變金流。
3.排除所有可立即取用薪轉戶餘額的管道。
4.使用不同銀行的不同帳戶來應付支出。
構成快思慢想理財法關鍵之一的「銀行結構」當中包含3個支出帳戶:
1.在A銀行開設的交易帳戶,專門用來支付例行帳單,你的薪資都要轉入這個帳戶。
2.在B銀行開設的交易帳戶(若有另一半,就一人開一個帳戶),專門用來支付每週的日常支出。
3.在B銀行開設的儲蓄帳戶,專門用來支付玩樂開銷(若有另一半,也可以各開一個帳戶,這取決於你們的金錢性格)。
延伸閱讀
每滑網路商店必下單、一逛街就購物?小心恐成癮!財務心理學專家教你,搶救自毀式用錢行為
想減少非必要消費,卻總不小心衝動購物?從5大因素著手改變,不再為買而買
書籍簡介_快思慢想理財法:善用心理學打造不再為錢煩惱的富足人生

書籍簡介_快思慢想理財法:善用心理學打造不再為錢煩惱的富足人生
作者:馬克斯.菲爾普斯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5/03/31
作者簡介_馬克斯.菲爾普斯(Max Phelps)
專業房地產投資人、小型房貸經紀公司金雞蛋(Golden Eggs)創辦人。在大型跨國企業從事15年的行銷與業務工作,並短暫轉職為高中數學老師後,才終於在金融領域找到自己的人生歸宿。如今,他全心全力致力於幫助人們達成理財目標、享受人生。
譯者簡介_陳儀
目前任職專業投資公司高管,曾任投信基金經理人,實務經驗豐富。譯作超過百本,包括《投資金律(新版)》、《億萬救援》、《價值的選擇》、《史迪格里茲改革宣言》、《大債危機》、《物聯網革命》、《大查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