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理財

如果我們決定提早退休,到底應該要存多少錢才夠?很多人會擔心如果退休不賺錢之後,萬一錢花完了該怎麼辦?在媒體上常看到一些奇怪的數字,多數人只是憑感覺就隨便給個數字,但是我認為要細算才安全,畢竟我是分析師出身。我在2016年巴克萊銀行結束亞洲業務後就想退休,但當時也怕萬一不上班了,手上的錢是否夠花一輩子?所以用了分析師的精神,在退休的3年中仔細研究了一番,在本章中跟大家分享。基本上,財務自由的定義是,如果你的「被動非工資收入」,就是不用靠上班賺的錢,如投資回報、股票股利、債券利息、房租收入等等,每天坐在家裡就自動產生的收入,可以跟你的花費一樣時,你就達到財務自由,不用再上班了,可以退休了。

在這裡有幾個算法介紹給大家,第一個就是看你的存款率。假設大部分的人平均25歲開始上班、65歲退休。在這賺錢的40年裡,一個簡單的粗算法,就是如果前20年可以存50%(表示你的全部花費預算,包括一般的投資、所得稅和退休存款,只需要50%),那後20年就不用上班了,因為有前20年沒用到的50%,可以在後20年來用。而且前20年存的錢,如果有適當的投資,一定比後20年多(甚至如果你的工作有加薪),因為安全的年平均回報可以達到7%。一個簡單的例子,假設你的平均年薪是台幣100萬元,如果前20年每年只花50萬元,那存下來的錢,也可以讓你後20年不上班每年花50萬。

美國的財務自由大師鬍子先生(Mr. Money Mustache),就細算了一個表,他假設,你每年存的錢拿去投資,可以每年獲得通貨膨脹後5%的投資報酬率(這其實是個很保守而容易達到的長期平均),然後如果全部投資總額的4%可以滿足你每年的預算花費(以下會解釋4%法則),那你就可以退休了。這是個很容易在Excel就算出的數學問題,你會發現,如果薪水存10%要51年才能退休,存20%要37年,存30%要28年,存40%要22年,存50%要17年,而如果能存60%,大約12.5年就可以退休了。因為早年存下來的錢可以投資,然後錢滾錢,愈早存錢愈好,時間是站在你那一邊的。

一個更精準的算法就是美國的Trinity Study,也就是所謂的4%法則。簡單說,如果你全部投資存款的4%可以維持你一年的開銷,那你就有資格退休了。因為如果把全部投資的50%到70%放股市,其他放債市,這樣長期平均年回報率可以達到通貨膨脹前的7%左右(鬍子先生的假設是通貨膨脹後5%,所以很相似),然後拿出4%做為全年開支,另外3%應對通貨膨脹繼續增加資產,這樣你一年花4%應該可以花一輩子,而且每年的花費還可以按通貨膨脹的比率往上調,以維持不變的生活品質。後來美國一位財務專家韋斯.莫斯(Wes Moss),拿1929年到2010年實際股市及債市的數字來驗證,結果發現在這82個退休年分裡(假設每一年的1月1日都有1個人退休),有58個人(全部人的70%)的錢可以花超過50年,而其他的24個人(全部人的30%),雖然錢會花完,但是最倒楣的那個人,錢還是可以撐個29年。如果真的怕錢可能會花完,就可以多存一點,每年只花3.0%到3.5%,就保證一定沒問題,一路花到掛。

其實很多人達到FIRE後,雖然提早退休,但是還是會找些事情做,只是不同的是,不像過去上班時得做老闆要的事,現在只是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例如,我自己喜歡寫書、寫專欄、當顧問,或是偶爾上媒體拿個通告費。而有些人的興趣是烹飪、寫部落格,或是種菜,這樣還是會有一些小收入,多少可以貼補退休後的花費。畢竟在還年輕時退休不太可能什麼事情都不做,某些興趣還是可以帶來收入,不無小補。有些人退休後的興趣,像寫部落格的收入甚至比以前上班還多,也是時有所聞。

如果把1除以4%,就知道全部要存多少了,也就是每年花費的25倍。所以假設你每月開銷5萬元,每年就要花60萬元,60乘以25,也就是存1,500萬元就夠了。假設通貨膨脹是3%,第2年每月的花費還可以增加到5萬1,500元了(50,000x1.03),第3年後以此類推。假設你現在每月稅後薪水10萬元,每月開銷5萬元能搞定,每月能存5萬元,把存款放在股市的ETF、指數基金,如果用長期每年可以有平均6.5%的回報,這樣只要15年就可以存到你需要的1,500萬元退休金了(鬍子先生把通貨膨脹的因素考慮進去,所以要17年才可以退休)。也就是說,如果你30歲開始這樣理財,45到47歲就可以退休了。

在這裡我要建議大家養成做預算和記帳的習慣。只要看看政府及公司每年都要做預算,就知道預算的重要性。我個人從大學到現在就一直有記帳的習慣,花的每一筆錢都會記錄下來,雖然可能會花一點時間,但是這是控制花錢一個很好的方法,錢不會莫名其妙的不見,而且每月可以對帳,因為我發現信用卡常出問題,每年都會抓到好幾筆我沒花的費用。如果知道每月花多少、存多少,更可以發現改進的方法,像如果我常買一些同樣的東西,就可以考慮參加會員,例如Costco,或是辦一些有特殊點數的信用卡,像專門獎勵旅行和加油的信用卡。前面有提到,4%法則反過來就是要存到每年花費的25倍,所以假設你每年花40萬元,25倍就是存到1,000萬元,你就達到財務自由了。但是如果你不知道每年花多少,也就不知道要存多少了。

為什麼要知道自己的「自由數字」呢?因為有些人是月光族,這可以給大家一個目標,如果薪水太低,無法存錢,就要趁早想辦法了,不管是再進修、換工作、出國,甚至打第2份工,總比什麼都不做,少年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以後變成窮苦老人好。

但是往正面想,現在美國流行的FIRE運動,就是要鼓勵大家早點存夠錢,早點退休。退休並不是什麼事都不做,而是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像前面講的,不用被迫天天看討厭的老闆、同事或顧客的臉,為五斗米折腰。因為人生最精華的階段就是25到65歲,如果全部奉獻給工作,不是很可惜嗎?65歲真的退休後,可能體力不好,也玩不動了,無法長途旅行看世界,或者會被醫生限制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吃,無法享受美食好酒。如果運氣不好,70歲左右就掛了,那不就更衰?錢不是愈多愈好,因為花到的叫資產,花不到的叫遺產。

我這一代和上一代多數人的想法都是,學校畢業後,一直努力上班到65歲,光榮退休後再來享清福,然而現在退休金可能被砍,到時也可能已經吃不下、玩不動了。而現在的年輕人在台灣低薪的環境中,可能不容易存到錢,老了又該怎麼辦?這兩種的下場都不好,所以大家必須有計畫,算算自己的「自由數字」是多少,到底多少錢才可以達到財務自由,做自己想做及有意義的事(如果一直可以做自己喜歡的工作也是很好的一件事,像郭台銘就應該永遠不會退休),而不是年輕時被工作綁架,想說年紀大了再說,老了才發現錢沒存夠,年輕時想做的事情也來不及做,沒完成自己的夢想清單,那就真的太可惜了。

去年我在中廣趙少康大哥的節目中聊到這些,他就提到現在有很多年輕人每月薪水都不夠花,想存錢實在很難。回家後我就一直思考這個問題,得到一個結論:如果真是這樣,那就應該要做一些改變。當然我也知道改變不是那麼簡單,有些人可能因某些個人因素無法變動。但是我覺得多數人都是溫水煮青蛙,期待船到橋頭自然直,想說年紀大了,退休以後再說,看看政府年金、公司退休金或是親戚朋友有沒有人可以幫忙。但是我想到的是少年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美國有一句話也說:「精神錯亂的定義就是一直做一樣的事情,但是期待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如果現在不幫自己好好規畫一下,多存點錢,或是轉到可以讓你存到錢的工作或地點,那結果也不能怪別人了。


書籍簡介_財務自由的人生

作者:楊應超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9/10/25

作者簡介_楊應超
1967年生,美國普渡大學電機工程學士(優等)及碩士、哥倫比亞大學電機工程博士班、芝加哥大學工商管理碩士,主修財務、會計及市場營銷。投身證券投資業之前,曾任職於科爾尼(A.T. Kearney)、埃森哲(Accenture)、電子資訊系統(EDS)、艾默生電氣(Emerson Electric)、IBM 及AT&T 等公司,擔任過管理顧問、市場銷售及電機工程師業務等相關職務,擁有8年的產業實務經驗。1999年到2004年,以5年時間從一個外資投行菜鳥分析師迅速晉升為副總裁、董事、董事總經理,最後在花旗環球擔任董事總經理及亞太區投資研究部高科技部門主管和首席分析師。在加入花旗之前,為瑞士信貸亞太區科技硬體研究部董事及首席分析師,亦曾任職於美商高盛及法國巴黎銀行。

2008年達到財務自由之後,首次從投資銀行退休,並至香港主板上市公司大洋集團及陸商聯創集團擔任財務長,並負責美國IPO上市。其後,就如同麥可・喬丹(Michael Jordan)在NBA生涯最高峰榮退兩年後再復出一般,於2010年再次重返投資銀行,在野村證券和巴克萊銀行擔任董事總經理及亞太區下游硬體科技首席分析師,靠著實力,旋即再被專業投資者票選為亞洲科技硬體分析師第一名,但在2016年巴克萊銀行宣布退出亞洲業務時,決定第二次從投資銀行退休,過著「應為當為,超然自得」的生活,擁有外資投行證券投資研究分析資歷15年,現為異康集團暨青興資本首席資深顧問。

榮譽:2004 年、2006 年及2007 年份別榮獲《機構投資者》、《金融時報》、《格林威治》評等為第一名分析師。2011年《亞元雜誌》評選為亞太區上游半導體、下游硬體製造分析師雙料亞軍,2012年到2015年被《亞元雜誌》及《機構投資者》再度選為亞洲科技硬體分析師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