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

投資市場的鬥牛場
1980年代,科技產業開始在竹科萌芽,自此順著世界經濟的快速成長,出口貿易也讓台灣崛起,成為亞洲閃耀的經濟實體。經濟表現良好,自然會反應在股市中,一開始人們還持續勤奮工作,可是當反覆聽到旁邊的親朋好友、工作夥伴因為買賣股票而賺錢,人們像是發瘋似的,賣車、賣首飾、抵押房子,換了現金後紛紛地衝入股市,期待明天手中的股票賺到漲停板。

1980年到1990年之間,當時的上市股票家數雖然從100家加快速成長到200家,但還是不到今日的四分之一。(如下圖)在市場資金的簇擁下,檔檔價格噴出,千元價格的股票隨處可見,國泰金在當時創下1,975元的驚人天價。

 

好景不常,1990年的第一季,大盤指數來到了1萬2,682點的歷史高點,隨著國際市場反轉急下,台股也隨之下殺,從來沒有看過崩盤的投資人,大家倉皇逃出,指數一路殺到了2,000多點才止跌。

人類一直自詡是萬物之靈,大多數人都自以為能輕鬆駕馭股市,理性地操作賺取股票市場的最大利益,殊不知,人類的大腦在數百萬年的演化過程中,在生存、繁衍的基本原則下,留下了羊群效應、追求短期利潤的基因特徵,在市場上的具體表現就是追高殺低、重視短期利潤等。

專門研究散戶特性的筆者,喜歡將投資市場視為鬥牛表演場,散戶就像市場上的鬥牛一般,很容易為鬥牛士所操控,只要拿條布在其面前晃啊晃的就會生氣。如同前述1990年股市噴漲到1萬2,682點的歷史高點,人們在股市中瘋狂衝入又逃出,把人性的野蠻面表露無疑。

如果能知道散戶在市場上主要從事何種交易,就可以去進行與散戶行為相反的事情而藉此獲利。有能力預期散戶行為的投資高手,如同鬥牛士可以預測西班牙鬥牛即將衝撞而來,只要稍微一閃身,就可以完成漂亮的鬥牛表演。

舉個例子,某一檔股票價格連續噴出、甩高時,正所謂「股票連漲三日,散戶不請自來」,容易吸引散戶蜂擁而至;投資高手能預期非理性闖入投資市場的散戶,並趁機倒貨給這些散戶,再殺他個一波,散戶一看到股價猛然暴跌,慌了手腳只好趕忙停損,這時候投資高手再把賣出的股票接回來,只留下雙眼無神的散戶。

時至今日,散戶的瘋狂野蠻本性沒有改變,觀察散戶動向的散戶指標,也成為殘酷的野蠻投資市場中,投資高手想要賺錢的重要切入點。

融資餘額還是散戶動向的主要指標嗎?
台股自然人交易比重相當高,然而在1990年的股災之後,又陸續碰到了2000年網路泡沫、2008年金融海嘯,著重短線交易的散戶死傷慘重。心灰意冷的散戶,隨著定期買入基金逐漸盛行、定期買入股票的「存股」概念也盛行,以及最近幾年的ETF被動式交易狂潮,自然人交易比重逐漸降低,法人交易占比逐步上升到接近4成。

 

如上圖,自然人交易中絕大多數可以視為是散戶,比例雖然降低,但是大約還有6成左右,過去通常是參考「融資餘額」來判斷現在散戶貼近市場的現況。為何融資餘額可以看出散戶的動向呢?因為散戶的資金較為短缺,常常會使用融資來進行槓桿操作(借錢買股票),參照下圖,2010年第四季以前,融資餘額的高點通常就是指數的高點,所以說散戶會套在高點也算是與事實相符,兩者關聯性+0.74,有一定的正相關。

 

然而,有趣的一件事情,散戶自2011年之後,大盤雖然持續走高,如今已經來到1萬1,000點左右,融資餘額卻是愈來愈低,兩者關聯性居然變成-0.33,呈現負相關。融資餘額之所以會降這麼多,應該是散戶有更多的投資工具,融資不再是散戶所喜歡的主要操作工具;因此觀察融資餘額,不能再以過去3,000億元來判斷是高水位,只要出現2,000億元就可以算是高水位了。

只是散戶跑到哪裡去了?

除了買基金、ETF、存股外,有些為了更快賺錢,開始操作期貨、選擇權或權證,甚至於號稱無本金就可以操作的當沖占大盤的成交比重也逐漸上升,如下圖,從2014年占大盤1.32%,今年至4月底為止已經占12.4%。

 

結論
人性還是喜歡快速賺更多錢,這一點沒有改變,改變的是貧富不均惡化的社會,年輕人的收入每況愈下,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只好往期貨、選擇權或權證等槓桿更高的高風險工具來操作,甚至於轉進當沖交易,以求小資金能賺取高利潤。

總之,隨著市場交易工具的多元化,過去觀察散戶行為的「融資餘額」指標,可能要逐步修正,「融資餘額」已經不是散戶唯一操作的工具;在籌碼分析上,除了融資變化外,可能要搭配當沖、散戶多空比等數據,才能更精確地執行高階思維,做出比較正確的操作。

本文獲「大數聚」授權轉載,原文:投資市場的鬥牛場!教你看懂反市場操作的散戶指標



作者簡介_台科大數據研究中心

透過數據,我們聚集各領域的專家,檢視時下重要議題及產業趨勢。當我們聚在一起,用數據說話,說出有意義、有價值的新觀點。歡迎加入我們,一起用數據看世界。

網站:http://group.dailyview.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