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dreamstime
「現在房價好貴啊!」相信這是所有現在台灣年輕人的心聲,看著每個月的薪資單,不禁仰天長歎,到底什麼時候才能買房呢?
現在的年輕人也許會納悶,台灣的房價一直都這麼高嗎?難道買不起房子,是我們不夠努力嗎?
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翻看台灣的房價歷史紀錄,從中可以發現房價經歷過幾次漲跌循環。約在30年前,也就是現在年輕人的父母輩年輕時,台灣也正巧在一波房價高峰。
在1982年~1990年間,當時候台灣出口繁榮,經濟成長快速,帶動了國民所得增加。貨幣大量供給的情況下,熱錢不斷湧進股市及房地產。熱絡的房市價格,一直要到1989年底,才開始出現大暴跌。
相信現在的年輕人,都應該在課本上看過赫赫有名的「無殼蝸牛運動」,就是在1989年8月進行的。上萬人齊聚在台北市忠孝東路上夜宿,抗議著高昂的房價造成嚴重貧富不均。可見當時的房價,在人們眼中,已經達到匪夷所思的境界。
穿越時空,翻開30年前舊報紙
透過這份斑駁的舊報紙,我們可以一起來穿越時空,看看當時房市泡沫極盛時的光景…。
誇張的房價,在人口聚集的台北市,更加被放大。從1989年5月7日的《經濟日報》,我們可以看到台北市南區──羅斯福路與和平東路的交會口,一樓店面的價格已經達到了每坪128萬元新台幣。
如果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在這樣的地段,能用這樣的價格買到,似乎還不算貴吧?再看看另一份來自1990年11月22日的《聯合晚報》,可以發現當時候的房屋價格,簡直太便宜了啊!隨便挑個地方,都比現在低得多。如果現在能用這個價格買到,可能作夢也會偷笑。
時光拉回現在,我們對比一下房價的變化。從2019年4月份國泰房地產對台北市新推個案的統計資料可以發現,台北市中正區的平均價格已經達到每坪96萬元。相比1990年,中正區(當時的城中區)的價格已經變成當年的2.1倍!
房價驚人,但當時薪資呢?
房子買不起,可能有兩個原因。第一,就是房子真的太貴了。第二,就是想買房子的人,購買力不夠,換句話說就是薪水不夠高。第一個原因,我們已經從上面的報紙看到一些端倪。而薪水呢?我們可以從當時的工資資料來審視。
根據勞動部的台灣基本工資數據,我們可以發現1989年基本工資為8,820元;1990年基本工資為9,750元。看起來十分不合理吧!怎麼可能那麼低呢?因為當時候的基本工資,時常與實際情況有出入,所以參考基本工資實在不足。
沒關係,那我們來看一下另外一份資料吧!這是1974年~1990年台灣教師、公務員、其他行業人員的初任薪資表。
從資料中可以看到,1990年教師的初任薪資就已經達到1萬9,520元,公務員的薪資有1萬7,970元,而其他行業從業人員的平均薪資,也有1萬5,970元。但畢竟時空環境有所不同,當時後的薪水,畢竟不能直接比較。那如果我們以消費者物價指數做還原:
當時候的1萬9,520元,約莫等於現在的2萬3,240元;
當時候的1萬7,970元,約莫等於現在的2萬1,395元;
當時候的1萬5,970元,約莫等於現在的1萬9,014元。
看到這邊,相信各位讀者已經開始感嘆了:「為什麼薪水都沒漲!」相比飆漲的房價,薪水漲價的幅度,簡直少的可憐。當年的上班族薪水還原後,已經有1萬9,014元,相比現在的初任人員平均薪資2萬7,055元(資料來源:勞動部2017年初任薪資統計),才漲了區區8,000多元。看看漲了2.1倍的房價,也難怪年輕人會嘆氣了。買不起房的原因,可能不是不夠努力。相反的,其實是薪水的漲速,遠遠追不上房價的飆漲幅度!
返回 定存利率 追不上飛漲物價,負利時代如何撐起一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