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理財

工作全盛時期遭逢巨變

吳若權:照護中風母親20年 我學會敬畏生命

「很多人都覺得我在陪伴媽媽,但我一直覺得是她在陪伴我。」知名作家吳若權說。一般人看到的吳若權,會寫作、主持廣播節目、演講滿檔,而自行創業的廣告公司也經營得有聲有色;但對他來說,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是照護中風20年的母親。

吳若權回想起自己34歲那一年,一手創立的廣告公司正邁向全盛時期,忙碌的他每天從早上5點工作到凌晨2點,與家人見面時間少之又少。然而有一天,他卻突然接到在菜市場賣豬肉的同學電話,告訴他:「你媽媽昏倒了!」

送醫後的診斷結果,吳若權的母親因為腦幹出血,導致下半身癱瘓、平衡中樞破壞,無法起身走路,吳若權只能立刻暫時放下工作,與父親、姊姊輪流看顧母親,而這一看顧就是20年。

現在,經過長期復健後,吳若權的母親雖然還需要人攙扶,但已經能下床走動,且自理能力恢復許多,「你現在看到我媽媽,會覺得沒什麼狀況;但20年前,她有半年都沒辦法走路,只能癱在床上做各種復健。」吳若權說。

原本,吳若權以為媽媽會埋怨人生,但她卻比家中任何人都堅強,「她不想拖累我們,所以她很努力。」吳若權想到一個令他印象深刻的事情,那就是媽媽剛住院時,隔壁病床住了一個歐巴桑,因為打牌聚賭被警察追捕,一時太緊張而中風,醫生請她復健,她卻因為怕痛不做。但吳若權的媽媽,卻完全不喊痛,每天持續復健,原以為這輩子站不起來,「但才半年她就可以坐輪椅,還可以拉著復健皮帶慢慢走路。」吳若權很佩服地說。

從34歲開始照顧母親至今,吳若權與母親曾經面臨了嚴峻的4堂生命課,但卻也從中學習到以愛相伴、冷靜處事與敬畏生命,現在,吳若權已經準備好陪伴她走好人生最後的路。

第1堂課》彌補遺憾
陪母親走過父親驟逝傷痛

才度過母親中風和復健的煎熬,在吳若權40歲時,卻又一場家庭風暴降臨-這一次是他的父親倒下了!

因為父親的心臟瓣膜缺水,導致肺積水,住院一個禮拜就惡化成器官衰竭,醫生告訴他們要開始準備後事,「那時,我們只能抓緊時間處理接踵而來的事情,沒有時間做無謂的悲傷。」吳若權說。

直到父親走後,他才發現自己對父親有著很深的遺憾。「我媽中風後,我就跟爸爸輪流照顧她,我工作時,他顧媽媽;換我顧時,就先送爸爸去朋友家打牌,那是我們父子最親密的時候。雖然他一直很健康、沒生過大病,可是當年我忽略的是,我才40歲,我能承擔照顧媽媽,但他已經80歲了,那(照護)壓力是很大的。」吳若權說。

為了減輕媽媽的悲傷,吳若權便計畫了一場旅行,他帶著媽媽去吃爸爸以前愛吃的東西、探望爸爸的老友,再到廈門去拜訪爸爸生前最掛念的故鄉跟親戚。「我先從不要太感傷的、比較近的計畫開始執行,最後為了讓我媽媽能適應長途旅遊,還帶她先去溫哥華走走。」

而在這一場「回憶之旅」中,竟讓吳若權有意外的收穫,「我才知道,我媽媽會做菜是爸爸教的;而媽媽會裁縫,是因為她想學手藝,爸爸就出錢讓她去當時很有名的『登麗美安』洋裁學校⋯⋯。」

吳若權很慶幸地表示,這一趟旅行,除了讓媽媽感念結婚40幾年的伴侶,同時也療癒了母子兩人對父親驟逝的傷口。

第2堂課》臨機應變
面對生理、心理突發狀況

吳若權雖有姊姊,也有請外籍看護一起照顧媽媽,但隨著母親年紀愈來愈大,生理與情緒上的波動變化,讓他不得不學習著調整照護方式。首先,母親因生理衰退,常會出現許多突發狀況,這對念管理、重視風險控管的吳若權來說,一開始感到非常辛苦。例如,他帶媽媽去吃排骨飯,吃到一半時,媽媽的牙齒忽然掉下來;或有一天晚上,媽媽說胃痛、睡不著,送醫檢查後,才發現是嚴重胃潰瘍,若再晚一點就醫,恐怕就會轉變成胃癌。

「這都不是你可以控制的,也不是錢跟時間可解決。我學著要對生命敬畏,因為人老了就是這樣,必須冷靜處理每一次的狀況。」吳若權說。並且,當人年老後,許多事需要旁人協助,但又怕麻煩到他人,(被照護者的)心理壓力其實很大,以致會有情緒失控的時候。

吳若權清楚記得2件事,一是因他工作繁忙,所以跟媽媽說好,固定送她去姊姊家,原本彼此之間相安無事,但不久後,媽媽就向吳若權抱怨不自在,因為覺得自己在女兒家,會帶給女婿不便。當時吳若權沒有同理媽媽心情,反而氣她出爾反爾,兩人還因此大吵一架。

另一件事是,每週吳若權會安排一天「家庭日」,帶媽媽到處去散心。但每次到了家庭日當天,吳若權卻要費盡心力才能勸服媽媽出門。「我還沒講話,她就會先說:『我不要!哪裡都不想去!』問她想去哪裡?她說:『隨便、不知道!』去了就抱怨說:『熱得要死!』」吳若權邊說邊搖頭。

經過幾次衝突後,媽媽才表明,她覺得自己拖累了孩子:「因為我生病,所以你也沒辦法好好工作,你姊也沒辦法好好休息,我一個人生病,你們就要放棄這麼多的人生。」這時,吳若權才終於了解媽媽心中的壓力,「其實她的情緒來源就是她的愧疚感,與她捨不得孩子這麼辛苦。」

後來,吳若權學著跟媽媽溝通:「妳沒有聽完(我的話)就說不要,那是因為妳對自己沒有自信,妳覺得拖累大家、沒有資格接受大家對妳的好。但妳辛苦了大半輩子,為家庭付出這麼多,妳現在值得家人陪妳去走走或吃點什麼。」把話說開之後,吳若權的媽媽終於放寬心,接受孩子對自己的照顧。

吳若權也強調,長輩情緒上的困境,必須要先肯定、先聽長輩的想法,再慢慢地溝通、改變他。

延伸閱讀:

連拿6個月半薪!生病住院、手術到長照...人人都能辦的5大政府補助

怕老了之後中風、失智、帕金森氏症...最能保障你的不是「長照險」,而是...

第3堂課》學習信任
適度給予金錢自主機會

在與媽媽生活過程中,吳若權也發現到,老人家對金錢有很大的不安全感,怕自己錢不夠用,也怕拖累到孩子沒錢用。但他會用以下2種方式安撫媽媽:

1.讓長輩知道,你對他們的付出,是在自己能力可負擔的範圍內,並不會造成自己生活困頓,長輩才會比較放心。

吳若權舉例,他有時會帶媽媽去喝咖啡,但她都捨不得花錢,如果拒絕不了吳若權,她就會說:「那我和印尼小姐(外籍看護)一人喝一半就好。」剛開始吳若權不理解她的行為,忍不住會叨念媽媽:「人家都認識你兒子,這樣很丟臉好不好?」

不過,當吳若權想通了媽媽的想法後,就改口對她說:「我們人生就只剩最後這段時間,不過是一杯咖啡的錢,我們家絕對負擔得起,妳應該要享受!」自此之後,每當她和吳若權一起到咖啡廳時,她就會主動對服務人員說:「我要一杯熱拿鐵!」

2.讓長輩有自由運用錢的機會。以前,吳若權會一手打理財務,不讓媽媽管理任何錢財。但有一天和媽媽出門時,吳若權忘了帶錢包,媽媽竟然從口袋拿出私房錢,還用手帕小心地包著。後來有一次,媽媽上廁所時搞丟了錢,不敢讓吳若權知道,他才想到,媽媽要隨身攜帶一些現金,才會有安全感。

「我覺得這就是過去台灣社會的現實,因為他們走過經濟困頓的時代,每一個靈魂對金錢都有不安全感。」現在,雖然平常還是由他掌管財務,但他若去演講、上課,領了演講費,就會給媽媽1,000∼2,000元當零用錢。

至於如何教長輩管理財務呢?吳若權的做法是,他給媽媽一個能上鎖的保險箱,並教她「面額1,000元以上的鈔票就存在保險箱裡面,面額1,000元以下的鈔票可以帶著,掉了沒關係、不用太在意」。

當保險箱裡的鈔票存到1萬元以上,吳若權就會幫她拿去存在她的銀行帳戶,並且給她看存摺。「這是我鑽研很久得來的方式,讓媽媽有安全感之餘,也要教長輩管理好金錢。」吳若權說。

第4堂課》面對生死
為年老與死亡預做準備

在記者前往採訪的那個禮拜,剛好是吳若權父親去世15週年忌日。父親的驟逝,是吳若權第一次面對「死亡」,他才真正體會到,不管是任何人,當面臨到死亡時,都會有恐懼,而那種恐懼是來自於「未知」。而要克服這種恐懼,最好的做法,就是當親人還在世時,就一起預做好心理準備。

所以,吳若權會找機會與母親談「死亡」,「她對我講過,她很怕死,我外婆只活到83歲,而我媽媽現在已經81歲,她就會常問我:『我是不是差不多了?』」吳若權因篤信佛法,就帶著她透過信仰和修行,或一起抄寫心經、念心經,希望能給予她心靈上的安慰。

對於死亡,除了心理上的面對,還有遺書、財產等後事的交代。他會先跟媽媽說明自己的規畫,好引導媽媽也能說出自己的想法。

吳若權每年都會更新遺書,「這麼做滿重要的,可以讓自己慢慢接受可能病老、可能突然離開。我就是很實際的人,我都會把當下的資產重新算一遍,能夠有這樣的接受跟準備,臨到老年與死亡時,我比較不會害怕。」吳若權說。

照顧了媽媽20年,吳若權從母親身上學習面對疾病的堅強、學習與生病的母親度過開心的每一天。而身為長期的照護者,他認為有3件事,是台灣社會在面臨快速高齡化時要重視的:

1.認識、接受欣賞「老」的美好:他認為目前社會上對於「老年」這件事沒有教育、沒有接受,所有廣告、媒體都是針對年輕人,而對於老的想法都是「可憐」與「不幸」,卻很少有媒體或節目深入的告訴民眾「老」會是什麼?

2.對於「疾病」知識的建立:雖然現在從網路可找到很多資訊,但太多的醫療養生資訊背後,都牽涉到藥品、食品贊助,甚至連醫院、醫生都被廠商影響。而他從照護媽媽的歷程,建議可透過以下3步驟來因應疾病:

①不管是從基因或遺傳而來,學習並認識自己的疾病。
②找到一位你相信、且與你有良好溝通的醫生,好好跟醫生合作,治療疾病。
③與疾病好好相處,生活會比較寬心和自主。

3.世代之間相互理解:他認為最當務之急的事,就是政府必須要想辦法讓年輕人跟老年人一代,可以彼此理解共處,就如同他20年來不斷地學習與媽媽相處。年輕人可以帶來活力,老年人則可以提供知識和經驗,成為支持彼此生命成長的力量。

而因為有照護者的經驗,吳若權對自己的年老生活也更有概念,能夠事先做準備。他將現有的資產撥出一部分當作退休準備,裡面包含他認為自己未來養老時所需要的金額,還有醫療保險也準備周全。

現在,吳若權定期運動、作息規律以保養好身體;同時也寫好了遺書,定期或出遠門旅行時交託給信賴的親友,若有突發狀況,可處理好金錢跟後事。而最重要的是,他每天一定會做一件事,就是對媽媽說:「我愛妳!」這樣除了讓媽媽在老年生活中感到充滿幸福,也做到讓自己的人生毫無遺憾。

 

政府提供4項服務,可減輕照護者負擔

對於像吳若權這樣長期親身照護長輩的照護者,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陳正芬認為,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每個人的壽命都得以延長,但照護者的負擔只會愈來愈重,基本上照顧期間平均長達4.2年。而目前各縣市政府針對照護者,主要在「喘息服務」、「照顧訓練服務」、「照顧諮詢服務」及「關懷訪視服務」4個部分,都會給予協助。

1.喘息服務
安排短期機構住宿服務,或由照顧員到家中協助照顧,讓家庭照顧者可暫時休息,有需求者每年可向各縣市衛生局申請。

2.照顧訓練服務
提供日常生活照顧、運動、營養與膳食及慢性病,或特殊疾病照顧等訓練課程,由各縣市衛生局不定期舉行訓練課程。

3.照顧諮詢服務
透過電話提供照顧技巧等諮詢服務,有需求者可以撥打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0800-507-272。

4.關懷訪視服務
由專業人員至家中提供照顧指導,有需求者可向各縣市衛生局申請。
(文◎戴瑞瑤)


小檔案_吳若權

出生:1962年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企管系
現職:企管顧問、廣播主持、作家
著作:《換我照顧您─陪伴爸媽老後的21堂課》、《人生每件事,都是取捨的練習》等


返回 三大面向解決長期照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