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理財

存錢 股利
圖片來源:dreamstime

缺乏自制力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塞勒(Richard H. Thaler)有一項有趣研究,題目是:為什麼人們的新年目標總是很難實現,通過「計劃者-行動者」模型,他去探討多數人缺乏自制力的問題。塞勒假定每個人同時有二個自我,一個是向前看的計畫者,立意良好,而且關心未來,另一個行動者則是不顧後果,完全活在當下。

這二者之間存在著相當的矛盾,例如你體重過胖了,你也知道過胖會帶來身體健康的問題,你需要減肥,但是你還是抵擋不了每天吃宵夜的誘惑,因此我們的存錢、健身等長期計劃往往會泡湯。塞勒說,絕大多數人都知道自己有自我控制的問題,卻也低估它的嚴重性。

他說一般投資人,如果要成功的儲存退休金,就是把錢自動從帳戶裡面,存入一個退休計劃(例如美國401K退休計畫)。他一直推薦一般人必須要儲存退休金,尤其是些年輕人,他有很長的時間可以做投資。他應該把他的資產配置,用一個全球的、分散的投資組合的股票做配置。然後避免去看財經金融方面的新聞文章,更糟糕的是去看金融相關的新聞節目,每天花心思去看這些新聞,會對一個人的財務與情緒上的幸福造成損害。

解方:

從塞勒的研究,我們了解人是不理性的,因此更要有系統的理財,理財要愈簡單愈好。像做退休規劃這種長期的計畫,它能夠成功的關鍵,不是你多麼會投資賺錢。而在於你有一套簡單的運作方式:固定把你每月、每年的收入的一定比例,轉到一個單獨的帳戶做投資。利用全球的、分散的投資組合的股票、債券等標的,做資產配置後做長期投資,不追高殺低、有計畫性地進行投資再平衡。利用低成本的工具如ETF,可有效分散風險,你大可不必每天去看財經金融方面的新聞文章、研究市場波動等等,穩健的投資,就可以帶領你完成未來的財務目標。

心理帳戶

塞勒提出我們心中有不同的「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s),我們會為不同的錢,設定不同的特性和使用目的。例如你在拉斯維加斯賭場拉霸贏了100美金,你樂得把它大方花掉,事實上,幾天來為了贏這一把,你已經花了不只100美金了。因為你把它當成賭贏的錢,並不是辛苦賺的錢,因此你很快就把它花掉了。

或是出國旅遊時,你不知不覺會刷卡,買下原本會精打細算、不會亂買的東西,因為你認為旅遊是犒賞自己,這個錢是歸於旅遊帳戶,跟一般的生活費帳戶是不一樣的。由於消費者這種心理帳戶的存在,他們往往會做出許多非理性的消費行為。

解方:

事先做好個人與家庭財務預算,把每月及年度的收入,按照比例分配收入的一定比例(例如10%~20%),撥入投資儲蓄帳戶。再來是分配有多少比例可以用來做旅遊、花費等等用途,這些錢只要不超出預算金額,都可以盡量花用。投資儲蓄帳戶內的錢,就固定做投資,不要挪用裡面的錢做其他用途。如此一來你就能計劃性調整你的消費行為,長此以往,你自然能養成理財的好習慣。

沉沒成本

在經濟學中,沉沒成本指的是已經付出的成本,是無法挽回的。 這表示說任何未來的決定,都不應該受到沉沒成本的影響,因為損失已經發生了。但常常我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是看這件事情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會看我們是否已經在這件事情上面有投入如時間、金錢、精力等。這些已經發生不可以收回的支出,往往影響了我們以後的決策。

生活中有很多類似的例子,像是你出國留學二年,花了約700萬的費用,現在的工作愈做愈無趣,最近一直很想辭掉工作轉行。但你卻遲遲未有動作。只因為你在這個工作上,多年來投入不少的心力與時間,如果轉換行業去做跟你念的較無相關的工作,讓你覺得出國留學的錢好像白花了。

又如:有個人用100萬投資基金,一年後嚴重虧損跌到剩下17萬,這件事情讓他覺得,他應該要好好研究投資。於是他花錢上課、晚上下班也都在研究投資到很晚才睡。因為這樣的分心,讓他工作上沒辦法好好表現,之後的加薪、升遷等都沒有他的份。他事後回想,他的投資因此常常頻繁轉換標的,其實算下來也沒有因此多賺多少,反而損失更多。

解方:

行為經濟學告訴我們要學會適度忽略「沉沒成本」,沉沒成本和機會成本往往是有相關聯的,你一直關注沉沒成本不但於事無補,反而可能損失了更多。例如上面的例子,因為他一直記掛著投資基金的嚴重虧損,因此可能他不敢做任何投資、錯失讓資產增長的機會,或是太過花心思去研究投資,他損失的是在工作上可能可以獲得升遷的機會。


作者簡介_廖義榮

作者擁有國際理財規劃認證CFP證照,是專職的獨立理財顧問,提供客戶理財規劃顧問諮詢服務,公益/私益信託設立諮詢,及在企業推廣EAP員工協助方案:員工理財教育與諮詢。接受企業、團體預約退休規劃或理財投資相關課程講師,員工理財規劃諮詢,或個人/家庭理財規劃諮詢,聯絡信箱:jose.b123@gmail.com

網站:http://www.ifa-cfpsite.com
Facebook粉絲頁:Happy Goal 樂活理財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