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故事

一般的富人口袋深,他的口袋是「深不見底」》華人首富李嘉誠身家不斷上漲的3個關鍵

來源:BASTILLE POST(http://goo.gl/l9T75L)

2013年下半年, 在資本市場長袖善舞的「投資超人」──華人首富李嘉誠身陷「撤資風波」,其旗下「長和系」連續出售內地及香港多項資產,同時不斷加碼對歐洲的投資,引起包括萬科董事長王石、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等大陸富豪的恐慌。

郎咸平教授認為:
●李嘉誠的連番動作不是 「撤資」,而是正常商業投資。
●李嘉誠投資祕訣「三板斧」:
1、尋找可提供穩定營商環境的國家或地區投資
2、加強「壟斷」
3、低買高賣,始終保持高投資回報率

李嘉誠拋售內地資產400億,不過是總資產的九牛一毛

2013年下半年,李嘉誠多次拋售了他所控的和記黃埔還有長江實業在內地和香港的資產。包括:

以89.56億港元出售了位於上海陸家嘴的東方匯經中心;
以58.5億港元出售位於香港新界的嘉湖銀座購物中心;
發公告出售旗下的零售王牌百佳超市,它占了香港40%的零售市場份額。

很多人看到李嘉誠的動作以後都慌了。為什麼?他是連續15年的華人首富,是很多富豪的投資風向標。而且這一次一出手,就是百億港元的拋售行為。萬科董事長王石就說,「精明的李嘉誠先生在賣北京上海的房產,這是一個信號」。然後SOHO中國的董事長潘石屹直接行動,脫手了位於上海市區內的3個商業大樓開發案。

再加上我們媒體連篇累牘的報導,「撤資論」扶搖直上。但是請各位把眼光放長遠一點。李嘉誠這一次的所謂「撤資」額是多少呢?大概400多億港幣,胡潤2013年百富榜上只有17個人或家族的身價超過了400億港幣。那這麼看,李嘉誠確實撤走了很大一筆投資。

但我要告訴各位,這400多億港幣在李嘉誠的身家裡,不過是九牛一毛。根據我的研究,李嘉誠掌握著全香港最龐大的商業帝國,和記黃埔、長江實業參股的公司可以用4個字來形容:不計其數。再看一些有跡可循的,由李嘉誠家族直接控股的,在香港上市的公司有22家。另外,還有一家在新加坡上市,一家在加拿大上市。這24家上市公司的總市值大概有1.2兆港幣。

如果用這一次撤資風波裡出現的400億港幣去除1.2兆,只有3.3%而已。另外,2013年11月,一向深居簡出的李嘉誠也出來闢謠說,過去十幾年裡,他出售的業務超過百億規模的非常多,連接近千億的都有。

李嘉誠家族控制的產業(非完整統計)來源:《郎咸平說─中國進入從亂局到變局關鍵十年》P.106 高寶出版

李嘉誠全球戰略大布局:投資歐洲,主攻英國

所以我認為,李嘉誠在2013年下半年的幾個外界所謂的大動作,只不過是正常的商業運作而已。但請各位一定注意,最應該引起我們重視的是,李嘉誠把投資轉向了哪裡?為什麼?

根據我的調查研究,李嘉誠把資產主要移到了歐洲,而且不是從2013年突然轉移的,而是有計畫地轉移了很多年。可以肯定的是,李嘉誠家族已經將近一半的公司資產都轉移到了歐洲

具體來說,李嘉誠在歐洲主要幹了一件事──收購英國。我講這個話一點都不為過,根據媒體報導,過去3年時間裡,李嘉誠旗下的公司在英國投資了6個基礎設施項目。這些投資專案一旦全部落實,英國20%的天然氣、30%的電力供應,還有7%人口的供水都將掌握在李嘉誠家族手裡。

另外,李嘉誠家族還在更早的時候投資了英國的北方燃氣公司、布里斯托海岸能源公司,還有南方水務公司。如果把這些交易的影響力都加在一起,那我說的李嘉誠「收購英國」一點都不為過。

投資歐洲、主攻英國,應該就是李嘉誠的全球戰略大布局。我接下來和各位解釋一下,李嘉誠為什麼這麼做。或者說,李嘉誠的投資訣竅、「祕笈」是什麼。另外,透過我的分析,各位也可以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李嘉誠所謂的「撤資」,都是一些合理的商業運作。

李嘉誠投資祕訣「三板斧」

李嘉誠的第一板斧:尋找可提供穩定營商環境的國家或地區投資。

像李嘉誠這樣的商業巨人,全世界都是他的「遊樂場」,在他眼裡,中國、英國、美國、法國都是一樣的投資候選地;請不要用你狹隘的眼光來度量他的視野。另外,李嘉誠在做投資的時候絕對是站在今天,然後回看過去10年、20年,再向未來看10年、20年後,做出最終決定。因為他要做的是長期投資,而不是短期的投機行為。

李嘉誠在考察一個國家或地區是否適合投資的時候,主要關注什麼呢?他會看哪裡的營商環境最穩定,最適宜企業扎根做一些長遠投資。比如一個國家或地區是不是老是在打內戰,或者它的政府會不會毫無預兆地推出一些不利於企業發展的政策等等。歸根究柢,就是這個國家或地區的整體政局穩定,要讓個人財產有法律保障。李嘉誠自己也說過:「政治跟經濟根本是手和腳的關係,假如兩者背道而馳,是難以處理的。」

具體到2013年下半年的「撤資」事件,我認為李嘉誠的判斷是英國的營商環境更適宜在未來幾十年裡做長期投資。他在2013年11月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過:「世界上的投資機會和選擇實在令我們應接不暇,集團可以挑選有法治、政策公平的環境投資。在政策不公平、營商環境不佳、政府選擇性行使權力之下,投資意欲便一定相對下降。香港過去很多年是『以法治港』,我希望一定好好地保留(良好的法治制度),不要『人治』,不要選擇性地行使權力。」

李嘉誠的第二板斧:加強「壟斷」。

一旦李嘉誠決定在一個國家或地區展開投資,他會在兩個維度實施「壟斷」。什麼意思?首先,他會進入某一領域,然後在這一領域掌握足夠的話語權,甚至是操控權。比如李嘉誠在2013年7月宣布要賣掉的百佳超市,就占了香港40%的零售市場份額;他轉戰英國後,收購那裡的基礎建設專案,可以說已經控制了英國30%的電力供應。

其次,李嘉誠在進入某一國或地區後,他會全方位地進行投資,以「壟斷」的角度包圍你的生活。比如在李嘉誠發家的香港,現在香港的地產、天然氣、水、電力、港口、零售業等行業,可以說都受到李嘉誠家族的「掌控」。轉戰英國後,他一樣是涉足天然氣、電力供應還有水務,這些都是和英國老百姓息息相關的行業。

來源:《郎咸平說─中國進入從亂局到變局關鍵十年》P.110 高寶出版

李嘉誠的第三板斧:低買高賣,精准地判斷出升值空間,果斷地買入或脫手,始終保持高投資回報率。

我以地產業為例,李嘉誠以58.5億港元出售了位於香港新界的嘉湖銀座購物中心。為什麼?這個購物中心是在香港天朗天水圍,那裡屬於香港的「貧民窟」,房屋出租率高達95%,但是回報率只有3.8%。李嘉誠旗下的地產投資平均回報率在50%以上,和這個平均數比,天水圍的購物中心顯然回報率太低了,所以李嘉誠就把它拋售了。

再來看他拋出的廣州西城都薈廣場。根據我們的調查,西城都薈廣場原本的規劃設計有問題,把這個高端商業地產放到了一個批發市場旁邊,導致招商一直很困難。它的房屋出租率只有75%,而且回報率只有3%,所以李嘉誠把這個項目一腳踢開。連番運作、拋售之後,李嘉誠地產投資的回報率,整體上漲到了55%。

我們的媒體一直在報導李嘉誠拋售大陸、香港資產,但其實他是在全球範圍內低買高賣。我再給各位提供一個例子,1994年的時候,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黃埔大約花了84億港幣在英國創立了一個電訊品牌,叫作Orange。經過幾年的運作,Orange迅速地進入了中國香港、澳大利亞、印度、以色列等國家和地區的市場。但是這些國家和地區的電訊市場都是充分競爭,所以回報率很低,只有3%。

告訴各位,李嘉誠在Orange這單電訊生意上看中的不是單純的行業回報率,而是一個機會。2000年前後,德國的電訊巨頭曼內斯曼想進入英國市場,它看中了Orange;把Orange脫手賣給這樣的公司,就是李嘉誠一直在等的機會。李嘉誠把持有的44% Orange股份給賣了,賺了1,080億港幣,年回報率一下達到39%,這就是到現在還被人津津樂道的「千億賣橙」。這還沒完,2008年之後,歐洲遭遇債務危機,Orange的股價跌得很厲害,李嘉誠是創始人,他很清楚Orange的價值還在,現在是被低估了,所以又開始回購Orange的股份。

這就是我總結出的李嘉誠「祕訣三板斧」,它們將為李嘉誠家族保駕護航,使其逐利能力愈來愈完美,成為一個龐大的帝國,並為股東交上一份份滿意的答卷。如果你問我對李嘉誠的評價,坦白講,我佩服他的商業眼光和運作能力,但是我認為他是二流的企業家。為什麼?在我心目中,只有參與製造業,才是真正的一流企業家。這些年我一直呼籲製造業轉型、升級,重塑我們的製造業大國地位。只有實體經濟穩固、強悍起來,我們的服務業、消費能力等才能有所依靠,穩定地發展壯大。


書籍簡介

書名:郎咸平說──中國進入從亂局到變局關鍵十年!

作者:郎咸平、王牧笛、王今
出版社:高寶
出版日期:2015/05/27

作者簡介

郎咸平

曾被評選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十大經濟學家、中國最受尊敬十大經濟學家,曾入選2002、2003年世界經濟學家名人錄,他的預言從未爽約!

他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曾就讀東海大學、台灣大學經濟研究所,為美國華頓商學院金融學博士。曾任華頓商學院、密西根州立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紐約大學和芝加哥大學教授。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郎咸平主要致力於公司監管、企業重組和兼併收購等金融研究,是公認在公司治理方面的專家。著作有︰《郎咸平說 中國即將面臨的14場經濟戰爭》、《郎咸平說 中國經濟到了最危險的邊緣》(以上皆為高寶出版),在中國另有:《郎咸平說》系列、《財經郎眼》系列、《郎咸平案例》系列等數十本書籍,本本暢銷,受到各界熱烈迴響。

他曾在中國廣東衛視主持《財經郎眼》,以及在第一財經頻道主持《財經郎閑評》等多部財經評論節目,自選最受民眾關注的話題,大膽犀利剖析時局,獲得「百姓經濟學」的收視好評。

王牧笛
廣東電視台製片人、主持人。出生、成長在黑龍江畔,求學、畢業於北京大學,獲外交學碩士學位,法學、哲學雙學士學位。

王今
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主任記者,廣東衛視《金話筒》節目主持人,全國百家節目主持人。作品連續十年獲全國新聞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