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cdsessums@flickr,CC BY-SA 2.0
美國聯準會(Fed)預定台灣時間7月30日凌晨2時發布決策聲明,市場大多數分析師認為,原本9月是最可能升息的時機,但Fed這次很可能又要延後了。
原本市場都預期美國會在今年9月升息,但受到希臘事件、加拿大降息等影響...如今看來又添變數,但不管美國升息是否箭在弦上,之前因量化寬鬆而湧入新興市場的熱錢,勢必面臨資金回流美國市場的情況,而且不用等真的升息,光放出風聲就有吸引資金的效果。
下圖為SPY與VWO日K比較圖,SPY代表S&P500指數,通常代表美國;VWO代表MSCI新興市場指數:
圖中清楚看到,VWO已率先破底,目前新興市場整個2015年以來已經是負數。但SPY今年以來還是正報酬1%以上。
新興市場的慘況,除了中國股市外,讀者對台灣市場應該感受更深。台股去年12/31收在9307,截自上週五(7/24)收盤8767,跌幅約5.8%,跌幅還大於VWO。
美國是不是要9月升息已越來越不重要,除非你是短線交易者,須時時刻刻盯著,要不然市場早已悄悄反應這個預期了。
我們來看1990年以來美國三次升息的影響(灰框代表升息循環期間,圖為月線):
透過歷史數據我們可發現,在宣布升息前,美股早已進入上漲格局,我們推測市場可能早已提前反映這議題,才會在真正升息時反而造成短期下跌,但在震盪幾個月後,又會重新回到上漲格局。
有關於升息的知識,以下我們透過幾個表格來幫助各位讀者認識「升息」這件事。
一般升息被解讀為央行抑制通膨的手段,當美國經濟好轉、勞動就業狀況允許的情況下才會實施,因此也被視為經濟明顯好轉時的現象。舉例:在年利率3%、通膨率5%的情形下,把100元拿去存的人一年後可得到103元,但原本100元可以買到的東西,隔年卻要花105元才買得到,所以當通膨上漲的時候,利率勢必也要調整,否則大家想「明年東西就要漲價了,今年先買起來好了」,結果造成搶買....商品供不應求還進一步推升物價,通膨更嚴重!
反之,當通貨緊縮時,大家的消費和投資意願降低,央行就會透過降息來刺激消費,讓大家把錢從銀行拿出來花,在連續降息後央行也得想辦法找機會升息,否則降息到負利率就會傷害金融市場秩序(現在的歐洲就是如此)。
就理論上來說升息會造成債券價格下跌,因為債券的票面利率和銀行利率差距縮短,債券的買氣便會下降,導致價格下跌,對於長天期公債的影響更是明顯。
「升息初期股債齊跌,升息期間股漲債跌」是市場流傳的觀念,但究竟真的是如此嗎?債券又真的能用理論去操作嗎?我們這邊來用公債的走勢圖來做比較分析,共擷取4檔債券在2004年6月~2006年6月這段升息17碼的部分(一碼=0.25%;半碼為0.125%,17碼就是4.25%):
AGG:巴克萊綜合指數基金,升息期間以淺綠色的框圍起來
連續升息期間理當造成連續下跌,但並沒有,反而還沒公布升息前跌幅更大,在升息結束的末期,債券價格才破底。
IEF:巴克萊7-10年美國公債指數基金
IEF多撐了半年才破底。
注意到哪裡不對勁了嗎?這兩檔的相對走勢跟理論相違,在票面利率相同時,到期期間越長應該越會受到升息的影響而跌較重,但實際上卻沒有!
最後看這檔,TIP:巴克萊通膨指數債券
這檔債券在升息消息前一樣先大跌,但公布後反而強勢上漲過高點,之後的下跌走勢也沒有明顯跌破大箱型底部。
因此我們可得知,「大眾的預期心理」往往比事件本身更提前反應,市場畢竟會慢慢消化買賣壓,過度反應的漲勢或跌勢也會趨漸和緩,就算強如2004年的連升17碼升息循環,也是有消息鈍化的問題。
市場往往會提前反應重大議題,若出現異常的大波動下挫,反而可以適時逢低布局,但務必注重好資金配置、把握停損點!
那些信評未達投資等級的垃圾債券、高收益債基金,這類商品對利率變動相當敏感,盡量不要碰。以免到時候市場流動性下降,還得面臨發行機構破產、不願支付本金和利息的風險。
[快速結論]
理論與實務很多時候是不同的,也因此投資遊戲是如此迷人,美國聯準會升息拖了這麼長的時間,就是要讓大家做好心理準備。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在此
作者簡介_畢德歐夫
現職為外資券商當沖交易室經理,曾管理超過30位交易員。學生時期開始投資股票,20歲開始國內期貨與選擇權的操作,而後延伸至國際外匯、指數、活牛、農產品與美國公債期貨,22歲賺到了第一個百萬。而後進入外商當沖交易室學習,累積交易筆數超過125萬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