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Tax Credits@flickr, CC BY 2.0
「退休規劃」,可能是理財中最重要、卻最難的部份。
我們通常必須考慮幾個因素:我們現在可以存下多少錢?這些錢要怎麼做適當的投資?這些投資的風險有多大?預期的報酬有多少?打算什麼時候退休?現在距離退休還有幾年?可能會活到幾歲?通貨膨脹可能產生的傷害有多大?
連續問了八個問題,相信大家頭都暈了;更慘的是,這些問題其實根本沒有答案,一切都只是假設,於是計算出來的退休規劃可信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最常見的退休規劃,是像Bloomberg這樣簡單的退休試算工具(http://www.bloomberg.com/personal-finance/calculators/retirement/),你可以輸入目前的年齡(30歲)、打算退休的年齡(65歲)、目前存有多少錢(100,000元),未來每年打算投資多少錢(10,000元),預估年報酬率有多少(6%),根據這些資料,可以算出在退休的時候擁有多少的退休金(1,882,956元)。
但是,萬一未來35年的年報酬只有3%呢?65歲時的退休金直接腰斬,只剩下886,007元;就算延後到75歲才退休,也才只累積到1,305,358元。光是改變一個變數,結果差這麼多,這種太多假設計算出來的退休規劃,參考價值真的很低。
就算我們能清楚掌握未來的投資報酬率和通膨,那我們能預測壽命嗎?
退休規劃中最關鍵的難題就是,我們不確定自己退休之後,到去世之前,到底還能活多久?因為壽命不確定,自然無法精準算出「該存多少退休金才夠」,再怎麼詳細的退休規劃也無法解決。
那麼,所謂的退休規劃到底有什麼功能呢?除了讓理財顧問有事情可以做,可以趁機賺點規劃費用或商品的佣金以外,難道就毫無用處嗎?當然是有意義的,只是大多數的退休規劃都只做了半套,理財顧問的重點在於最後能夠順勢推銷商品,而不是讓投資人真的瞭解退休規劃該怎麼做,每個動作又代表什麼意義。
就拿最有爭議的投資報酬率來說好了,一般可能拿過去20年或50年股市的年化報酬來當成未來的預期報酬;但是我們也都知道過去績效不代表將來表現,過去20年的年化報酬率達到6%,未來20年,可能只剩下1%,日本就是這樣的例子。
設定一個報酬率之後,通常理財書籍或顧問就會開始解釋,什麼叫做「七二法則」,例如6%的報酬率,只要12年資產就能成長為兩倍,如果報酬率是9%,那更只需要8年就夠。其實這都是誤導,報酬率這個參數,並不是要讓我們幻想未來自己的資產能夠輕輕鬆鬆就翻倍再翻倍。
未來報酬率無法預知,所以設定任何報酬率,都只是一個毫無預測功能的參數,重點在,投資人應該瞭解「複利」的力量,而不是去強調最終的資產總值有多少。所以這樣的推算,應該用1%或3%即可,而不是拿6%甚至9%來計算,就算過去10年的確有這麼亮眼的表現,也只是讓投資人被試算出來的最終資產沖昏了頭。
讓我們來比較一下,從30歲開始,每年存一萬,到65歲退休,以3%報酬率計算,可以存到60萬左右,但是如果以9%計算,可以存到216萬。前者會讓投資人把焦點擺在「複利」的效果,就算只有3%的報酬率,經過35年的時間,資產也比原先投入的成本還要高快要一倍。
但是後者卻只會讓投資人不斷的注意到216萬的終值。報酬率隨時都在改變,但是複利的效果卻始終如一,因此未來報酬率到底多少其實並不重要,也無法操之在己,投資人能做的就是盡可能的去利用複利的力量,例如提早投資、投資越久越好。
還有一種退休規畫,是很多人想做的:現在月薪三萬,希望退休後也一樣能夠有一筆退休金,讓自己每個月也能提領三萬出來,維持跟工作時一樣的生活。
這是最容易想像的,但卻是不確定性最高的。為什麼呢?
因為未來的報酬率不確定,所以你並不知道你現在到底每個月要存多少錢,經過數十年的複利成長,到退休之後才能有足夠每個月領三萬的資產。此外,通膨情況也不確定,平常可能物價年增率只有2%,但是遇到高度通膨的時候,可能會變成10%,這會直接衝擊到好不容易累積起來的資產購買力。
結語
退休規劃,並不一定要去算這些明知道跟未來實際的情況不相關,沒有參考價值的投資與報酬。就像是有不少人在做資產配置時,是根據自己投資屬性的積極或保守而分配不同比例的股票和債券;為了退休而儲蓄其實也可以依照這樣的作法,比較保守的人就多存一點,例如將自己的收入存下三成,比較積極的人就可以存少一點,只存下一成。
存得多,平常的生活就會過得比較辛苦一點,所以投資標的也以低風險、低報酬的資產為主,主要的資產來源是靠儲蓄而不是投資。存得少,平常的生活可以過得好一點,投資則以高風險、高報酬的資產為主,將來退休時的資產來源主要會是投資獲利而不是儲蓄的本金,然而平常就要承受資產的大幅波動,以及退休時持有的資產總值可能會極度的不確定。
另外一個關鍵,在培養自己退休後的謀生能力。根據現在年齡的不同,你可能有十年到三十年的時間,針對自己的興趣,去學習一項在退休之後能夠換來收入的技能,那麼,就算過去二、三十年市場報酬率不佳導致退休金總額少得可憐,還能靠自己的能力養活自己,例如:當一個作家?畢竟,退休真的不代表就不能工作,但或許可以是進入一個「為自己工作」的階段。
作者簡介_Buffettism (李柏鋒)
從最新的財經時事和民生政策出發,從中發掘正確的投資與理財觀念,並且以統計數據為基礎,相信即使是小資族,也能擁有投資理財自主權,決策可以有所依據,而不是人云亦云。作者李柏鋒,經營「USA STOCK」財經部落格,討論指數投資、價值投資等各種投資哲學與資產配置方法,現為線上課程《小資族理財的第一堂入門課》講師與「ETF投資學院」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