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理財
摘要

台灣人手握多張保單,但往往對自己的保障內容一知半解。保單不該是閒置的儲藏,而是家庭風險的防護網。定時拿出「斷捨離」的精神,對保單進行一次徹底的「大健檢」,將保費花在刀口上,確保每一分錢都用在真正需要的保障上。

釐清需求,啟動保單「斷捨離」的時機

何時該執行保單的「斷捨離」?若超過兩年未檢視保單,或當人生進入重要轉折點時,都必須重新盤點。像是結婚、生子、離婚、轉換跑道等不同的人生階段,對風險保障的需求截然不同,受益人、保額、險種都應仔細斟酌。

若覺得保費負擔過重、壓力大時,更應檢視保障內容,尋找合理的調整方式。可參考理財規劃中的「雙十原則」,保額為年收入10倍,保費為年收入1/10,作為檢視保費佔收入比例的依據,也可以善用壽險公會提供的「保險存摺」服務,盤點並避免重複投保,讓保單真正發揮效用。

三階段規劃,讓保障額度與人生責任同步

保單的調整必須呼應不同的人生規劃與責任輕重:在30歲以下的事業起步期,應秉持「重保障輕儲蓄,先定期後終身」原則,優先配置基本的實支實付醫療險與意外險,將保費花在刀口上,先求有再求好。到了30~50歲的家庭責任期,責任加重,除了基礎防護,更需補強多次給付癌症險、重大傷病險、長照險或失能扶助險。若已婚並有子女,壽險額度應考量未來孩子的教育基金、生活費用及房貸。若處於50歲以上的退休預備期,則加強應對「老、病、殘、死」的風險,確保醫療、意外險持續有效外,若資源有限,仍須將長照與失能扶助險備齊,讓晚年生活更有尊嚴。

保險沒有絕對的好壞,只有適不適合。透過保單的「斷捨離」,定期清理與調整,讓保障與人生藍圖精準接軌,把錢花在刀口上,活出安心與自信的人生!

加入中國信託財富管理LINE官方帳號
立即下載最新投資報告,體驗無接觸理財!



返回 佈局樂活享退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