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新聞

主管愈忙碌就愈難「帶人」?用「教練式對話」,讓團隊更強大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摘要

「教練式對話」可以優化工作文化,讓員工自發改變、提升行動力,進而強化團隊運作。透過提問與引導,建立主管與部屬的良好互動,幫助企業留才與發展,同時也適用於親子關係與日常對話。

過去十幾年來我們公司,一直在協助企業有一個好的工作文化,進了形成一個持續改善的文化,讓同仁有感,而且也覺得公司的企業文化非常不錯,願意留下來與公司一起奮鬥,這對當前的企業尤其重要,因為現在找人不好找,不如好好留才。

我們是一個團隊在協助企業優化工作文化,因此要讓同仁改善工作方式與思維,這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有些同仁會消極扺抗,所以我們團隊顧問之一侯安璐老師,他擅長用教練式的方式,讓人在變革的過程中,由內而外產生自發性的改變。

侯老師在他這20幾年來,發展了他自己獨特的教練式領導的一套系統性方法——《100天教練型主管》,讓你的部屬真正動起來。而我有感於這套方法真的非常好用,不僅協助企業也協助到我怎麼說呢?我常常運用侯老師教練的方法,用在我自己的孩子身上。

例如:我過去的提問就會對我女兒說,你今天在學校都還順利嗎?每次他的回答就說還順利啊,但自從我學習到教練式的技巧,我的提問句就改變了,你可以跟爸爸分享,你今天在學校上課有沒有一件讓你覺得很開心的事情?

這個時候我們家的女兒如果當天真的有開心的事情,他就會分享,例如:他就說爸爸跟你說,今天有一件事情還算有一點開心,就是我今天中午午休的時候睡得很飽,這個時候我就說哇,很好啊,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爸爸給你鼓勵一下。

有看到這之間的差別嗎?運用教練式對話,所以我覺得教練式的方法,真的非常好用,改變父親與女兒的關係,用對話,讓父親與女兒的關係更緊密,我想說,那麼好的東西應該不能只限制在我的輔導企業或甚至我個人,因此這陣子我也安排他上一些廣播節目,來幫助更多人影響更多人。

台積電前主管公開:最高效率工作術

在這一次的電台訪談,侯老師以「教練式對話,為什麼能改變主管與員工的關係?」為主題來分享,用對話,讓團隊更強大,也分享「教練力」在現代職場中的重要性。

主管的忙碌,很容易成為「帶人」的障礙

在企業輔導的過程中,我經常遇到許多主管,他們的工作行程已經被塞得滿滿的。早上還沒進辦公室,就已經開始回覆訊息,處理緊急問題。開會、決策、跟進專案、應對市場變化…整天下來,時間彷彿永遠不夠用。於是,「帶人」這件事,就變成了一個擱置的選項。

「團隊應該自己能夠運作吧?」
「我交代得夠清楚了,他們應該知道該怎麼做。」
「這麼基本的事,還要我提醒嗎?」
但當結果不如預期時,主管往往會感到失望,甚至開始質疑:「是不是現在的員工不夠努力?」
其實,問題的核心不是員工的能力,而是如何讓他們願意主動發揮自己的潛力。這正是教練式對話可以發揮作用的地方。

教練式對話,為什麼能改變主管與員工的工作關係?

在過去的管理方式中,我們常見的做法有2種:
1.教訓式管理:直接指出錯誤,強調規範與糾正。
2.教導式管理:詳細說明該怎麼做,手把手帶領員工執行。

這些方式或許有它的效果,但也容易讓主管陷入「事事都要親自處理」的疲累狀態。更重要的是,這些方式並不會幫助員工真正「長出自己的能力」。

教練式對話的核心,是透過『提問與引導』,幫助員工釐清自己的思路、找到自己的答案。這並不代表主管不給方向,而是用更開放的方式,讓員工自己思考、參與,進而產生更強的行動力。

從「完成工作」到「帶出團隊」,主管需要什麼?

有些主管會覺得:「這樣的方式聽起來很好,但感覺很花時間。」確實,教練式對話的確需要一點時間鋪墊,但這不代表它是低效的。如果我們只是一昧地交代事情,短期內或許能讓任務完成,但長期來看,員工的成長停滯,主管就必須一直「盯著、推著、改著」。這才是真正讓主管疲於奔命的原因。

當我們開始運用教練式對話之後:

1.員工能夠更清楚自己該怎麼做。
2.他們願意承擔責任,因為這是「他們自己找到的答案」。
3.主管不需要事事親力親為,因為團隊能夠自動運作。

這是管理方式的轉變,也是一種思維的轉換。當主管願意放慢腳步,從「指令式管理」轉向「引導式領導」,團隊的運作方式會逐漸改變。

用對話,讓團隊更強大

很多時候,管理的關鍵不在於「做得更快」,而在於「如何讓團隊跟上你」。當主管開始運用教練式對話,不只是讓團隊的績效更好,更是讓每個人都能在工作中找到更深的價值與成長。

如果你也曾經感到:「怎麼帶人這麼難?」或許,這就是一個新的開始——用不同的方式與團隊對話,讓帶人的過程,變成一種彼此成長的旅程。

記住教練式對話的核心,是透過「提問與引導」,幫助員工釐清自己的思路、找到自己的答案。這並不代表主管不給方向,而是用更開放的方式,讓員工自己思考、參與,進而產生更強的行動力。另外未來的職場競爭,真正的競爭力來自於「連結」與「影響力」,而這正是AI難以取代的部分。

延伸閱讀
解決問題不只靠方法!3個步驟打造高效工作術
台積電前主管:台積電教我如何活出不平凡的人生
高效會議3步驟,照著做不再浪費時間開會!


小檔案_彭建文

品碩創新管理顧問創辦人及執行長
輔導企業經驗逾20年,授課企業達500家
曾任台積電營運效率部門主管
榮獲「卓越工程師獎、台積師鐸獎」
「國際PJ法」創辦人
《商業周刊》專欄作家
《職場冰淇淋》Podcast節目主持人
著有《PJ法:高效工作者的問題分析與決策》、《思維的良率》、《思維的製程》

線上課程:台積電前主管彭建文教你:20種高效能思維工作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