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隨著AI能做的事情愈來愈多,有一個問題也被討論得愈來愈多——AI到底降低了人的價值,還是提高了人的價值?
這取決於你怎麼用它。
把事情直接交給AI做,是軟弱且危險的。比如你想寫封信給人,怕自己寫得不夠禮貌周到,就讓ChatGPT替你寫。它的確可以寫得很好,寫成詩都可以——但是,如果讀信的人知道你是用ChatGPT寫的,或者對方因為也會用ChatGPT,根本懶得讀全文,選擇讓ChatGPT做個摘要,那你的這封信還有必要走AI這道程序嗎?難道AI的普及不應該讓大家更珍視坦誠相見嗎?
演員鄭伊健在一部賽車電影裡有句話叫「人要比車凶」,指的是人一定要比工具強勢。強勢的用法,是把AI當做一個助手、一個副駕駛,你自己始終掌握控制權——AI的作用是幫你更快、更能做出判斷,幫忙做你不屑於花時間做的事情。人要比AI凶。
如果你夠強勢,當前AI對你的作用有3個。
第1是資訊槓桿。
想要了解任何資訊都能得到答案,這件事在有搜尋引擎以前是不可能的,在有搜尋引擎、沒有GPT之前是費時費力的。而現在你可以在幾秒鐘之內完成。
當然AI回傳的結果不一定準確,它經常犯錯,關鍵資訊你還是得親自查看一下原始文檔。但我這裡要說的是:「快」,就不一樣。當你的每一個問題都能立即得到答案,你的思考方式會換檔。你會進入追問模式,會更容易沿著某個方向深入追蹤下去。
第2是讓你發現自己究竟想要什麼。
科技播客主Tinyfool(郝培強)在一次訪談中描繪了一個場景:假如你想買房,問AI哪兒有便宜房子,AI回饋一些結果,你一看距離公司太遠了,意識到你想要的不只是便宜。於是你又讓AI在一定區域內尋找便宜房子,AI又回饋一些結果,你又想到面積和學區...。
一開始你並沒想那麼多,是和AI的對話讓你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這完全不平凡,因為我們做很多事情之前是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的——我們都是在外界回饋中發現自我。
第3是幫你形成自己的觀點和決策。
很多人覺得可以用AI寫報告,可是如果報告裡沒有你自己的東西,它有什麼意義呢?而如果報告裡只有你自己的東西,AI又有什麼意義呢?AI的意義是幫助你生成更有自身特色的報告。
主動權必須在你手裡。是你輸出主動,但是你的主動需要AI幫你發現。
透過幫你獲得新知、發現自我,AI能讓你更像「你」。
它提供資訊,你做出取捨。它提供創意,你選擇方案。它提供參考意見,你拍板決策。
你借助AI完成的這份作品,價值不在於資訊量足,更不在於語法正確,而在於它體現了你的風格、你的視角、你的洞見、你選定的方向、你做出的判斷、你願意為此承擔的責任。
AI的作用應該是放大你,而不是取代你。
愈是AI時代,公共的資訊就愈不值錢。現在個人搞一個外部資訊保存系統已經意義不大了,一切唾手可得,整個網際網路就是你的硬碟,人類所有的知識就是你的第2大腦。
你真正需要保存的是自己每天冒出的新想法,是你對資訊的主觀整理和解讀。
一切落實到自己。
永遠假定別人也會用ChatGPT。
這波GPT大潮跟我們這一代人經歷的所有科技進步相比,有個特別不一樣的地方。像5G、元宇宙、區塊鏈之類的東西,都是愈不懂的人愈一驚一乍,懂的人都覺得其實沒什麼了不起。然而,對於GPT,恰恰是不懂的人還在「正常化偏誤」之中,以為AI的能力不過如此,愈懂的人卻愈是暗暗心驚。
孤陋寡聞的人不知道AI,認知僵化的人忽視AI,膚淺的人害怕AI,熱情的人歡呼AI…。
你不會在AI面前失去自我。你不但應該,而且必須,而且可以,以「我」為主,使用AI。
延伸閱讀
不想被AI取代,我們該如何提升競爭力?科技趨勢專家點出,未來最應具備的10種技能
隨時跟上AI發展的腳步,才能確保競爭力?史丹佛電腦科學專家:先躺平一陣子也是個好策略
書籍簡介_拐點:站在AI顛覆世界的前夜
作者:萬維鋼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24/08/01
作者簡介_萬維鋼
前物理學家,現為科學作家,「中國好書」「文津圖書獎」得主。擅長以說故事的方式,將複雜深奧的思想轉化為新奇有趣、易於理解的知識與觀點。
1999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5年獲得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曾長期從事核融合電漿物理研究,現居美國,專職從事寫作。他主張用科學精神鑽研社會現象,擅長讓高深道理落地,樂於激發讀者思考。
著有《佛畏系統》《高手學習》《高手賽局》《高手相對論》《萬萬沒想到》等,著作累計銷量超過100萬冊。
他在得到App開設的專欄「精英日課」,已經成為得到的「鎮校之寶」,連續5季有超過10萬用戶追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