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理財

隨著美中地緣政治競爭日趨激烈,拜登政府祭出10年5,000億美元的重金補助,讓愈來愈多台灣高科技產業選擇退出中國前進美國。其中,半導體產業作為出海的先鋒部隊,卻接連傳出重大勞資糾紛與對立新聞,凸顯台灣企業要進軍海外,管理文化與人才制度在接軌國際上還存在相當大落差。

其中一個重要的觀念差距,就是「DEI」(Diversity, Equity,Inclusion),中文為「多元、平等、共融」。

「DEI」是什麼?

所謂DEI,D指的是員工背景的多元性,包含種族、性別、年齡、性向等;E指的是企業對多元員工必須要給予「平等的待遇」,包含薪資、福利、資源、晉升機會等;I則是與企業文化有關,重點在如何創造一個友善與尊重的職場環境,讓不同文化與背景的工作者們能自由表達其觀點、貢獻其所長,而不會遭受歧視、霸凌、迫害。

聽起來非常基本對嗎?很遺憾的,台灣企業能做到的,幾乎可說是鳳毛麟角。

根據《女人迷 Womany》2022年發布的DEI白皮書,當中針對1,962位受訪者進行的職場調查報告,有將近6成的員工,認為自己在企業中沒有感受到DEI,而只有13.6%的員工曾經在公司中聽到或接收到DEI。

這或許也不會讓你感到太意外。台灣企業向來以苦幹實幹著稱,上一輩的創業者在資源缺乏的環境下赤手空拳打出一片天,加上傳統儒家結合法家思想的影響,自然形成了一種強人統治的企業文化,認為員工既然是公司的一份子,也該跟老闆一樣刻苦耐勞。

這樣的企業領導者普遍認為員工不應該計較個人得失,凡事以公司利益與主管要求為最高指導原則。在此氛圍下,員工只能忍受職場中許多不平等,即便面對歧視與霸淩,都得自我說服為這就是職場常態。就像媳婦熬成婆一樣,當小員工升格大主管的時候,繼續將扭曲的企業文化傳承複製下去,更加深企業主自我感覺良好的心態,對於DEI等國際人才管理趨勢的視而不見。

這樣的企業文化在當前台灣的部份傳產與製造業或許還行得通,但在知識密集度高的科技產業就行不通了。半導體與IC設計作為台灣頂尖人才的聚集地,過去工廠據點大多設置在亞洲,雖然因應潮流導入DEI,但落實程度多半流於形式,直到當前全球政經局勢丕變,需要轉進歐美日等地,必然再經歷一場震撼教育。

DEI的概念看似空泛,真正要落實必須領導者對此精神有充分的理解與認同,身體力行的在日常營運中一點一滴的執行,先推進到貼身的一級主管群,而後像染疫般感染到中階主管、基層員工,依此建立起制度,最終形成企業文化。

DEI是國際企業主的必修課

對於有志躍上國際舞台的企業主來說,DEI不是選修課,而是必考題,沒有考好就直接當掉,若希望企業能持續成長茁壯,絕對得要花心力做好基本功。若計畫進軍的市場是美國,做好DEI更有可能讓你拿到每年高達500億美元的州政府補助,以及當地學術機構的建教合作,好處多到不勝枚舉。

至於堅守本地市場的企業主可能很不服氣的問,我又沒有要進軍海外,公司成立幾十年也沒出大亂子,幹嘛非要跟上DEI的潮流不可?

在此,我要引用特斯拉創辦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的話:「如果你不能吸引和留住優秀的人才,你將不能實現偉大的事業。」

後疫情時代,全球企業都在跨海搶人,不管你是不是要到海外設點,你的對手早已不只是本土企業,而是那些廣納海內外人才的國際級公司。當人才成為企業的決勝戰場,用得好的公司,不僅能解決人才荒問題,還能加乘競爭力。

根據麥肯錫報告,DEI分數排名領先的前25%的企業,相較於排名後端班的企業,獲利能力高出36%;Gartner報告也指出,DEI優異的企業,團隊表現比競爭者高出50%。

事實上,在美國,DEI這3個字就像ESG一樣,已經是當代企業管理的magic word,只是台灣企業對此的重視程度遠不及後者。

數字會說話,為了儲備下一波競爭力,聰明企業主如你,無論你認為的市場在哪裡,是不是也該趕快投資在DEI上了呢?

延伸閱讀
台企想進駐美國,超時加班、責任制已行不通!專家:企業主得具備「工作力發展」思維
多做多錯、照老闆說的去做就好...為何台灣職場總有害怕犯錯的文化?從中華隊反思職場生態
長春藤名校畢業、擁FANG鍍金履歷,卻在35歲被裁員?別沉迷往日榮耀,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事


小檔案_蔣宗芸

瑞星管顧共同創辦人。25歲創業,在高階人才招聘市場深耕十餘年。服務客戶超過400家,版圖橫跨半個亞洲,一半以上是世界500強、台灣50大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