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最近收到讀友的來訊,詢問關於面試屢次不成功而感到挫敗,彷彿陷入輪迴地獄,讓我也不禁回想起自己以前的面試經驗,也思考著面試之於求職者與面試官的意義是什麼。
面試,的確是職涯上每個人必經而痛苦程度或許也數一數二的考驗。想像著把自己最自豪的工作經歷和資歷,包裝在一頁篇幅的履歷裡,或是滿滿條列工作成果,圖文並茂的 LinkedIn 檔案上,還根據喜歡的工作,撰寫了情意真摯的求職信(cover letter),小心翼翼地投遞給潛在雇主,希望只有15秒~30秒審閱履歷的HR能夠垂青自己的履歷,順利進到面試關卡。
好不容易履歷獲得青睞進入面試關卡,求職者像是恐怖情人一樣,找遍了面試公司的大大小小資訊,瀏覽了已經在這家公司任職的人,甚至是可能的面試主管的LinkedIn檔案,也參考了過去曾面試過同家公司的人的經驗分享,深怕自己漏掉了任何關於潛在工作機會可能的細節。
然而,走進面試現場或是打開視訊鏡頭的那刻,又好像是赴約盲目約會(blind date),求職者嘗試著在20分鐘~30分鐘時間裡,表現出自己最體面、最健談與最知識淵博,以及對於職缺充滿興趣與嚮往的那一面。同時,求職者也必須接招對面那個素未謀面的人,給予自己最尖銳、直擊內心甚至質疑的提問,仍舊必須保持風度和微笑,希望能在這樣的張力當中依舊不落下風。
有人說,找工作很像網路交友,而面試就是跟網友見面,這其實也有幾分道理。
畢竟每一個面試都是代表求職者的履歷(相當於交友的個人檔案),獲得青睞才進入了面試關卡。交友需要看感覺,而面試或許也是,但說來面試更像是核對彼此認知跟價值觀的過程。更像是你跟對面的潛在對象,跟他/她背後的大家族(既有的工作團隊成員)進行面試,像是找尋可以完整圖像的一片拼圖,或是拿著一個已經裝了菜的餐盤,在選擇合適放進餐盤裡的菜。
而面試沒成功(我們不稱為失敗),其實也像交友一樣,只代表此次沒有配對成功,求職者當下的狀態與雇主當下的需求或是狀態,無法有最適切的搭配,而背後的原因有可能有技能、經歷、現有團隊組成、薪酬、需求迫切度與其他求職者條件評估等種種考量,而這些眾多的變因都並不是求職者可以知道的部分。
面試》該如何看待那些「沒那麼成功」的面試?
在回顧自己或許沒那麼成功的面試經驗時,或許我們可以嘗試思考以下幾點:
1.面試官提問所關注的面向
無論是問過去的工作成果、前任或現任公司,或是關注某個職缺需要的經驗或技能,都是面試官在替潛在工作機會與現有團隊,去篩選出合適的技能與成員,而提問的面向也代表著面試官最看重的部分。
可能有少數的情況是,面試官面對來自同業知名的大企業的求職者,有種想要打探對方公司內部資訊的動機,但更多的情況是,面試官是手上拿著餐盤,在有空間與價格限制的餐盤裡,去挑選著下一道菜該選什麼放入餐盤中。
2.面試官提問時所展現出的感覺
面試也像是相親,是真實配對技能、經驗、價值觀與期待的過程,而面試官所表現出來的態度,無論是親切、友好、好奇、尖銳、質疑、挑戰,都可以代表著面試官心中所抱持的想法,而或許也展現了面試官更深切的憂慮。
無論是擔心求職者從大公司跳到中小型公司的動機、對於求職者過去工作成果無法說明更多細節的質疑,還是對於求職者能否融入現有組織文化跟團隊?直接面對面試官的質疑(憂慮),讓面試官覺得自己的情緒有被理解,或許更是求職者需要在當下或是事後回顧過程時,仔細去推敲的環節。
3.面試時雙方互動時,你所感受到的感覺
面試官在找人,求職者也在找合適工作和團隊。求職者在面試當下所體會到的感覺,能不能跟面前這個可能的工作夥伴合作?溝通是否順暢?雙方是否都有類似的價值觀?對於工作成果的認知是否一致?這些都是求職者可以在面試時去試水溫的部分,畢竟求職從來不是要找最好的工作,而是最適合的工作。
4.面試後的聯繫積極程度
就像是網路交友約出來吃飯後,是否有第2約、第3約,面試後的雙方聯繫密切程度,也代表了求職過程推進的進程。當然,有時也可能會有一些不可抗力因素,像是求職公司內部因為組織調整或是用人單位考量,而將職缺關閉的可能,但在面試後維持一定程度的聯繫,或許也是判斷自己表現或對方用人需求緊急程度的考量。
5.面試後的自我精進
面試畢竟是發生在只有少數人的空間裡,而我們也無法有上帝的全知的視角,觀看著自己的表現以及整場面試當中的化學變化。在每次面試後,或許可以記下面試時所被問到的問題、自己的回答,甚至也記錄那些無法即時回應,或是感到不自在的那些時刻,去觀察自己是不是在特定的情境下,特別是面試的緊張狀況下,是不是會有一些習慣的回應模式,導致沒有聽懂對方說的話,或是沒回應到對方想了解的重點。
而針對下次面試可以優化的部分,更建議可以找人一起練習,而且最好是願意對你講真話的人。無論是職涯教練還是顧問,就像是重訓時有專業教練指導和陪伴,接受指導的人可以了解自己哪些施力點、哪些動作需要加強,也可以避免過度負重造成的運動傷害。面對面試這種往往無法從旁觀看或參考他人臨場實際經驗的互動,或許會更需要客觀且專業的眼光,去提點求職者可能會不小心踩進而不自知的誤區。
面試,其實就跟任何日常的人際互動一樣,我們所面對的是一個個生長背景、職涯歷程甚至是個性迥異的人,而每一次的面試,其實都是找尋可以一起並行一段職涯路夥伴的過程,求職者是這樣,面試官也是。
與其把面試當作一次次考試,倒不如看作一個探索與建立關係的機會,讓面試成為自己開展關係的敲門磚或是試紙,目標鎖定在找到適配的工作,而非最好的那個工作。畢竟,要是職涯路徑的目的地不相同,勉強結伴同行,或許只是讓雙方都去不了想去的地方,而及早發現且停損,都會好過上了一台錯的車,而幻想最終可能會「繞道」抵達想去的目的地。
本文獲「方格子直送計畫」授權轉載,原文:面試,你面對的是人還是考試?
延伸閱讀
派遣工作就是用過即丟的免洗筷?外商的派遣職缺該去嗎?4指標教你聰明評估
為何職場難交到真心朋友?因為搞錯人設了!思考3件事,才能交到良師益友
這個階段上班族平均離職過3次!農曆年節將至,決定轉職或離職前,請先問自己2個問題
小檔案_公關人生相談室
張塔莎,人生關鍵字有國際關係、翻譯、科技、公關等,喜好文學、閱讀和吸收各種新知,也關心科技對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希望科技能成就更多的善,而非成為主宰與監控世界的老大哥。
平日在FB粉絲頁「公關人生相談室」筆耕,分享公關、科技、職涯等主題的觀察,希望能透過自己走過的路,為後進的同好點起一盞引路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