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理財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當物品變少之後,身心反而更豐盛

看到陽光灑落,讓人感覺溫暖舒適。聞到咖啡飄香,讓人感覺活力滿滿。聽到優美樂音,讓人感覺放鬆愜意。那麼,當你回到家中,打開大門的那一剎那,你感覺如何呢?你每天花多少時間在找東西?

10分鐘?還是半小時?突然有訪客想造訪,你的家可以接待他們嗎?是不是每年都要花好幾天大掃除,努力收拾仍然看不出效果呢?你有沒有想過,擁有的物品那麼多,為何生活卻沒有比較輕鬆、買了那麼多號稱方便的物品,為何家裡卻愈住愈不方便?

可見得物品愈多,並不會讓人感覺愈幸福,想要改變這一切,你可以從「少物」開始。用比以前少的物品,過比以前好的日子。

在我徹底減少物品的這幾年來,非但沒有感到缺乏,反而體會到種種富足:

1.時間富足
物品變少了,需要管理、清洗、維護的時間也減少,就能多出許多可運用的時間,下班後不必急著做家事,出門前不必因為找不到東西而擔心遲到。

2.情感富足
把時間投注在身邊的家人,一起生活在清爽舒適的空間裡;大家都喜歡回到家,喜歡招待親朋好友,對這個家有歸屬感,彼此緊密聯繫。

3.生活富足
篩選多次後,最後留下來的少量物品,都是真心喜歡、想要長久使用的好物,每天都被喜歡的物品圍繞,就能更加愛物惜物。

▲每晚都回復原狀的玄關,出門不用花時間找東西。

4.空間富足
物品比以前少了,空間就比以前多了,以前被雜物占據的空間,現在可以靈活運用。

5.金錢富足
家裡的東西,夠用就好,日常生活,簡單就好,因為滿足現況,不覺得有匱乏,所以不需要花大錢囤物、不需要花大錢重複購買,浪費掉的錢少了,剩下來的錢就多了。

少物,卻豐盛有餘。看似不足,其實樣樣富足。

透過整理可以「由外而內」的了解自己

你知道自己的家有多少物品嗎?你記得每個抽屜、櫃子、箱子裡裝了哪些東西嗎?整理的目的,即是藉由檢視每樣物品,來釐清它們與使用者的關係,因而更了解自己,需要或不需要,適合或不適合。而這些眾多的物品,大概可以分為以下4種類型:

1.常用或重要的物品
這類型物品常常都會使用,在生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角色,例如手機、錢包、水杯、電腦、衣服包包等。另有一些雖不常用,但卻是重要且須小心保管的物品,例如護照、存摺、印章等。

2.備用物品
這類型物品通常是第1類物品的重複,只是準備接替或更新,例如衛生紙、過季衣物、備用寢具等。

3.多餘或閒置的物品
這類型物品雖然完好,但因為是過分囤積或衝動購物下得到的,又或是別人的贈物,自己卻用不到,所以已變成閒置的雜物,例如沒在用的電器餐具、不穿的衣服鞋子等。

4.垃圾或廢棄物品
壞掉、過期的食物,破損的衣物寢具等,以及囤積在陽台的紙箱、塑膠袋或廢棄物,這些物品可以直接捨棄。

每個人的家都有這4類物品,但擁有的數量不同,就會構成完全不同的居住型態。

整理的第1步,即是辨別自己的住家是何種型態,並誠實面對是什麼原因導致物品的囤積,透過「區分」捨棄不需要的物品,再以簡單有效的收納原則,讓物品有適當的家,物品適得其所後,加入喜歡的收納用品,增添住家的美感,進而持續達到簡約清爽的目標,這樣的過程可以說是「由外而內」的了解自己。

▲沒有需要挪來挪去的雜物,悠閒的時間變多了,一目瞭然的空間,更有餘裕打造心靈沉靜的生活。

讓物品成為我們的老師

在不同階段的整理過程中,難免會遇到無法割捨物品的時候。分析丟不掉的原因,大致上有這3類:

1.因為當初購買時充滿憧憬,所以丟不掉
當不鏽鋼大炒鍋帶著「我要好好練習廚藝」的期許進入家門,但因為不會控制火候又懶得練習,最終變成一直記得它但卻每次都略過不用的物品,並且看到它就衍生愧疚感,這類物品還真不少。

2.因為很難請出家門,所以丟不掉
像是工作室的小沙發和嬰兒床都屬這類物品,如此龐然大物當然不可能被遺忘,明明沒在使用,但只要想到清除它們必須花好多時間精力,就乾脆拖延不處理,日子一久,這些大塊頭雜物,還會呼朋引伴吸引許多雜物堆在它們身上,一看到就心生厭煩。

3.因為曾經投注過心力,所以丟不掉
學生時期的筆記、論文,工作時的獎杯獎狀,懷孕時的媽媽手冊皆屬這類物品。因為證明著曾經的嘔心瀝血,因為紀錄著曾經的得來不易,明明知識已經記在頭腦裡,工作也早已轉職、小孩快到上學年紀了,還是留戀過去,捨不得丟。

如果這些物品已經在家中占據太多空間,構成困擾,那我們就該想想法子來對付它們;帶有憧憬的物品就訂下計畫去使用它們,不要讓夢想變成幻想!

清除龐然大物沒有想像中的麻煩,也許身邊親友需要它們,再不然聯絡二手家具公司便宜出清,他們會火速前來搬運。

至於最後一項因為有其紀念價值,需要等待適合的時機,那就不要勉強自己,總會有機會的,某次整理書櫃時,我清空了一小格抽屜,想到抽屜空空的就有點開心。
  
捨棄物品並非失去,更多的時候反而是獲得,我們認知到自己並不需要它,或是它並不適合我們,我們因此更認識自己,面對選擇時的決斷力更加提升,更重要的是,我們贏回了空間。

體會到捨棄物品時,我們並沒有失去它,而是讓它變成我們生活中的老師之後,我在整理的道路上,更能邁開步伐,勇敢的感受與接受。「珍惜物品」並非緊抓不放,而是在可以陪伴的時候用心對待,在需要道別的時候坦然離開。

延伸閱讀
從擁有600多件衣服的購物狂,到成功斷捨離...理財達人:打造效率衣櫥,是時間自由的起點
想租用倉庫增加收納空間,讓家更寬敞?理財專家:也許不是房子太小,而是欲望太高

書籍簡介_家的樣子,你的樣子:少一點擠,多一點你,極簡不是空,是對生活溫柔。21天「減物」整理練習,讓房間、心靈、人生,全部煥然一新!

作者:吳敏恩
出版社:幸福文化
??出版日期:2022/12/7

作者簡介_吳敏恩
極簡生活實踐家
  
輔仁大學音樂研究所畢業,從事鋼琴教學工作20年,與先生、兩個女兒、一隻柴犬,共同居住在新竹一棟27坪社區大樓內。喜歡日式清爽簡約的居家風格,因此嘗試各種整理收納方法,希望在工作、育兒、家事上取得平衡。

在實踐簡約生活的過程中,發現「少物」、「減物」是一切整理的基礎,加上喜愛無印良品的溫潤質感及一物多用的特性,2018年成立「享生活-打造無印之家」粉專,並陸續開設多種整理教學課程,學員可親自至老師家觀摩上課或線上收看、諮詢,至今幫助超過上百位學員,解決在居家整理上的疑難雜症,進而改變自己的家與人生。

FB:享生活-打造無印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