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

上週(編按:指2020年12月21日~12月25日)過了個耶誕連假,美股指數也平平靜靜,沒有太多起伏,道瓊工業指數幾乎是平盤,上漲0.07%,而SPY跌了0.05%,如果要說上週最大的話題,除了9,000億美元的紓困案通過外,還有川普否決已獲得國會多數票通過的7,400億美元國防政策法案,他認為法案未能包括關鍵的國家安全措施,這個法案本週四(12月31日)可能要再度表決,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計畫12月31日表決川普提議的2,000美元個人援助支票,呼籲兩黨要一起支持。

另外一個重要的產業新聞,那當然是蘋果(代號:AAPL),他們傳出有意開發和銷售電動車的新聞。這消息傳出後,不但電動車之王特斯拉(代號:TSLA)行情受到影響,就連中國的蔚來汽車(代號:NIO)、小鵬汽車(代號:XPEV)、理想汽車(代號:LI)等股價也下跌。

上圖為理想汽車(代號:LI)日線圖,最近由強轉弱。

但是聰明的投資人應該會有個疑問,蘋果歷年來產品不都是走高利潤路線嗎?他們的旗艦產品iPhone就是最好的案例,但汽車行業的利潤率從來都不高,至於新興的電動車,最有名的就是特斯拉也只是幾個月前才實現由虧為盈,那蘋果為什麼要投入這市場?

上圖為蘋果日線圖,最近算表現強勢。

利用電動汽車當平台,支撐更龐大的服務收入

高盛分析師們報告指出,這個低利潤率的行業中要賺錢,難度其實很高,哪怕到了2025年,蘋果在全球電動汽車市場上占據了5%的市占率,以平均每部7萬5,000美元的價格售出汽車41萬7,000部,利潤也幾乎可以忽略,因為太少。

蘋果進軍電動車領域的真正目標是在於:「讓汽車作為平台來支撐他們的服務。」高盛其實是不看好的,但我認為言之過早。高盛的報告指出,蘋果他們的真正目的並不在於從零開始設計和製造這種低利潤率的電動車、做一家製造商,而是在於成為一家電動車市場上的重量級服務提供商。

其實,蘋果可以有其他的替代性方案,他們即便不開發或者銷售完整的電動車平台,一樣可以為消費者提供優秀的汽車體驗。

無論蘋果最終選擇以什麼樣的方式進入汽車市場,這個舉動對於他們的服務業務都將具有重大的長期影響。尤其是如果自動駕駛車輛在未來成為主流,駕駛就可以不必再一直盯著前方,而是去享受各種資訊服務了。

讀者可以試想,不管是蘋果還是其他科技公司,他們為什麼要做這筆生意?關鍵在於,當未來的消費者使用自動駕駛時,他們在路上其實是有大量空閒時間的,可以用來獲取更多的服務,那蘋果自然可以提供更多內容給駕駛,賺取更大的利潤。

自從特斯拉成功將電動車商業化,不但股價不斷上漲,還攀上顛峰,進入S&P 500成分股中,也吸引全球資金投注新能源車產業。

假如蘋果Apple Car真能在2021年第3季上市,勢必再掀電動車狂潮,由於蘋果一直與台灣代工廠關係緊密,成功量產上市得靠台廠供應鏈的緊密結合,2021年台股話題肯定將圍繞在Apple Car議題上。也因此可以看到台灣的相關供應鏈,上週也是話題不斷,這是一個話題性,至於會不會實現,那再說吧!

在大多頭市場的時候,一點點話題都能引起火花,更何況是蘋果電動車,那肯定是熱翻了天。

目前電動車的組裝毛利率約落在15%~20%,與智慧型手機組裝5%~6%相比。台股中市場看好電動車供應鏈並不令人意外,蘋果現在又是全球數一數二的大企業,只要能沾到蘋果光都會讓台廠發光發熱,即便「訂單根本還沒到手」。

市場確實因為連假冷冰冰,不過如果要在2021年找到產業商機,蘋果電動車的靈魂還是要靠台積電的晶片打天下,組裝的毛利高不過核心的晶片,如果有任何的回檔,半導體ETF(代號:SMH)的布局都是向上做多,沒有看到烏雲的可能性。

上圖為SMH日線圖,目前支撐位置先看整數關卡200美元。

快速結論》

Apple Car的話題才一開始而已,就已經帶動了很多的想像,大軍未動,糧草先行,如果台積電(代號:TSM)繼續不斷攻頂,那很大的可能性就是蘋果是來真的,只能續抱跟加碼了。

本文獲「畢德歐夫」授權轉載,原文:耶誕連假行情冷冰冰,但蘋果電動車題材傳出,2021年Q3要上市?大多頭市場中有任何的題材都會引爆買盤追價,真正的利潤在哪?蘋果打的是什麼算盤?


作者簡介_畢德歐夫


現職為外資券商當沖交易室經理,曾管理超過30位交易員。學生時期開始投資股票,20歲開始國內期貨與選擇權的操作,而後延伸至國際外匯、指數、活牛、農產品與美國公債期貨,22歲賺到了第一個百萬。而後進入外商當沖交易室學習,累積交易筆數超過125萬筆。著有:《我在計程車上看到的財富風景:往上翻身與向下墜落的關鍵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