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

AI 人工智慧 機器人
圖片來源:dreamstime

前陣子,和朋友相聚喝杯咖啡。她提起了最近剛開刀出院的長輩。

「還好嗎?」我關心地問。

「還好啊~不過,原來現在開刀這麼進步!沒幾天就出院了!」她一臉新奇的表情。

「......開刀應該不是什麼好事吧...怎麼被妳講得感覺像剛出國回來....」

「哎呀~剛開始也是很擔心啊~不過現在開刀還能選機器手臂ㄟ!恢復超快的!」她滔滔不絕地說著。這是我第一次聽到「機器手臂手術」。

後來,跟長輩們聊起這件事,才發現是我孤陋寡聞。「達文西手術機器人」早已聲名遠播。而它的製造商「直覺手術公司」,過去一年,可是狠狠漲了65%...

直覺手術公司,漲幅是大盤的5倍!

直覺手術公司(Intuitive Surgical Inc.,股票代碼:ISRG)近一年的漲幅遠超美股大盤,相當驚人。

 

就算計入最近的大跌,年初至今,「直覺手術」也漲了4.7%,大幅領先S&P500的-2.83%,非常強勢。

 

這間公司到底是做什麼的呢?這麼會漲?他們主要的業務都圍繞在......

核心業務:達文西手術機器人

這間公司的一切,都圍繞在這台機器人身上。

 

他們可說是手術機器人的鼻祖,已經深耕這個領域十餘年之久。甚至在上一個多頭(2004~2007年間),創下了16倍的驚人漲幅。

 

不過,說「手術機器人」好像是機器人醫生執刀似的,事實卻遠非如此。「手術機器人」其實是......

手術機器人,只有機器手臂

它其實是醫生的工具。操作這些手臂的,還是醫生。醫生會坐在機器手臂旁邊的操作台, 控制這些手臂來開刀。

 

這樣的搭配,解決了很多問題。一個是「責任歸屬」的問題:開刀是個高風險的事,如果真的完全讓機器人操刀,那發生醫療糾紛要怪誰?醫院嗎?機器人製造商嗎?這不論在法律上還是倫理上都很兩難。

再來,「達文西手術機器人」的客戶其實不是病人,而是醫生。因為對病人來說,讓「手術機器人」開刀,跟用腹腔鏡開刀,其實相差無幾。他們都是「微創手術」,跟傳統開腸剖腹的手術相比,這兩種方式的傷口都很小、恢復速度都很快。

但對醫生來說就差很多了。醫生用腹腔鏡開刀可不容易,要站立、還要一腳踩電燒的開關、要分神指揮旁邊的護士,更不用提還得花費大量時間學習怎麼使用腹腔鏡。

「手術機器人」呢?醫生可以舒服地坐著;簡單一點的手術,自己就能搞定 ; 而且操作起來比腹腔鏡容易多了。

所以,有了手術機器人後,開刀就不像以前那麼累了。此時,經驗豐富、體力卻不行的醫生前輩們,就能利用機器手臂來下刀,繼續貢獻、發揮他們的經驗。

「機器手臂能有多精細?真能用來開刀嗎?」如果您也有這個疑問,請看下面這個影片。這是達文西手術機器人撥葡萄的示範,我承認,自己在看這個影片時,真的下巴都快掉下來了:

而且,「直覺手術」還繼續投注了大量經費研發,力圖使「達文西」給醫生的感覺更真實。比方說,醫生實際操刀時,臟器的軟硬度也是判斷病情的線索,而新一代的達文西就能傳導力回饋,試圖重現操刀時的軟硬度;除此之外,公司也想辦法讓機器人能執行更多種手術。

畢竟,這條路走來不容易。因為「手術機器人」可不是普通的手機或電視,它們還得通過......

手術機器人,得要政府核准

因為它是「醫療器材」,要通過政府監管。它可不是球鞋和社群網站,只要大家喜歡就行了。

「政府監管」這道關卡是雙面刃,它一方面保護了直覺手術公司,讓競爭者難以趕上;卻也同時帶來了另一層風險。

2013年,美國政府的「食品藥物安全管理署」(FDA)就曾對直覺手術展開調查,因為對其產品有疑慮。消息一出,公司股價一落千丈。在大盤漲了將近50%的2013和2014年,直覺手術還跌了2%,甚至一度跌了30%。

 

而2016年後公司成功度過這個危機,股價繼續上攻。

不過,政府這麼嚴苛的地方就有機會,一台機器人要賣4000多萬台幣不說,買了之後還不是一勞永逸,之後還得買......

手術機器人,耗材得定時更換

機器手臂上的刀具是耗材。一組刀具約莫只能開十次刀,之後就得更換。而且,還不能隨便跟路邊商店買,非得跟「直覺手術」買才行。

前面提過,一台機器人要價4000多萬台幣。這麼貴的玩意醫院可不會隨便就報廢,一定會想辦法物盡其用。

既然要物盡其用,刀具更換速度就會更快。更換速度更快,直覺手術就能在耗材上賺更多錢。 因此,公司的營收曲線就變成像下圖這樣:

 

藍色的線,是「設備和附件」的營收,「耗材」就算在這裡面;綠色的線,是「手術系統」的營收,也就是「賣達文西手術機器人」賺的錢。可以看到,藍色的線在2012年以前都在綠線下面,而隨著手術機器人越賣越多,藍線漸漸超越了綠線,越超越遠。

畢竟,「手術機器人」只能賺一次,但「手術機器人的耗材」卻能賺上好幾年。這就開加盟店的概念,加盟主先收一筆加盟金之外,後續的食材還得跟加盟主進貨。

也因此,直覺手術的毛利率(Gross margin) 高達70%!但是,既然這塊這麼好賺,就一定有人覬覦......

手術機器人戰場,群雄並起

近幾年,有許多大廠看中了這塊大餅,紛紛搶進。

像是嬌生(股票代碼:JNJ)就拉上了Google,想要推出自己的手術機器人;醫材大廠「美敦力」(股票代碼:MDT),也預計今年在印度要推出手術機器人。

這麼多競爭者,「直覺手術」坐得穩嗎?我認為短期內還不用太擔心,因為......

我們可不敢讓新手術機器人開刀

每一次開刀都讓人繃緊神經,我們敢交給剛推出的新品牌嗎?有些簡單的手術可以(或許還能省點錢,新品牌的機器人通常較便宜),但性命攸關的手術就免了。

這玩意跟飛機一樣,犯錯的代價太大,所以敢嘗新的人太少。也因此,新的手術機器人品牌, 還得再熬一段時間,通過市場的檢驗後,才能跟達文西手術機器人一較長短。

而最近大盤不穩、漲跌劇烈,該怎麼辦呢?一樣,我們可以搭配「如何抓住大漲 - 何時進場」(連結在此)和「漲破52周新高買進、週線跌破年線賣出」(連結在此)等兩種方式,來抓住大漲、避開大跌。

結論就是!

1.「達文西手術機器人」真正服務的客戶是醫生,不是病人。

2. 「手術機器人」犯錯的代價太高,新品牌還需經過時間的檢驗, 才能跟達文西一較長短。

本文獲「百舜的美股&投資專欄」授權轉載,原文:「機器人」是幫手還是敵手?醫療自動化的先驅 -- 「直覺手術公司」


作者簡介_百舜

合格證券分析師(CSIA),先後任職於台灣金融研訓院、文化推廣教育部美股老師。在銀行服務過上千位客戶多年後,發現投資潛藏著一套邏輯原則,並擅長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這套獲利理論。你覺得投資獲利很難嗎?其實並沒有你想像中的難,真正難的是操控高達百億與千億的資金,與追求每年20~30%的高報酬率。但對一般民眾而言,如果你的金額與報酬率沒有要求那麼高,你會發現,只要掌握訣竅,美股獲利比你想像穩定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