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美股午盤時間,收到一封Email,一位33歲公務人員的讀者,來信問了一些投資理財的問題。我覺得這個例子應該也是很多讀者類似的情形,所以分享給大家,你們應該可以參考看看。
「畢大您好:我是一個公務人員,今年33歲,月薪4萬元左右,也有訂閱你的pressplay,之前自己投資台股,因為資金控管不佳,導致3月疫情時,恐慌虧了新台幣28萬元(18%左右),在9月底台股全出清,賺回來15萬元,剩虧7%。聽聞畢大說過美股很多體質優良的大公司,比台股淺碟型市場好很多(內線交易,主力操作),因而想做中長期穩定投資美股,比如說QQQ、SPY、AAPL、DIS、NKE、GLD之類。
目前想要投入金額為新台幣100萬元(約合3萬5,050美元),績效可以的話再漸漸加大投資金額,希望藉由投資,穩定累積資產,但美股大盤很高,想請問畢大是現在可以慢慢布局?還是觀望為佳?」
其實這就是很典型的普通投資人,但被「擇時」跟「擇股」的漩渦給捲進去了。首先,如果要買進QQQ或者SPY這類大盤ETF,對我們主動投資者來說,這是用來「看」的,不是用來「做」的,因為大盤我們會認為不可捉摸,但用以衡量個股與大盤間的強弱關係。
所以真的要買進,通常就是大家熟悉的「定時定額買進」,不管大盤的任何位置,因為你放20年或者30年,你的成本都會趨於一致。這個被動投資策略相信我們專欄讀者都很熟了,畢竟坊間的達人最常分享的就是這個方法,那執行的困難點到底是什麼?「你自己的生活開支是否能控制好,產生源源不絕的現金流去投資。」
定期定額4大常見失敗案例
在回覆的信中,我問了未來3年內是否有結婚生子打算,或者已經結婚生子了?有沒有要買房的打算,還沒結婚的話有沒有要花大錢舉辦婚禮?這些才是關鍵,跟你選股要買哪一檔,關係不大。因為定時定額投資當中,最常失敗的案例就是:
第1,執行策略過程,你失業了,斷炊。當然要賣股變現。
第2,人生大事來了,例如結婚生子,要花一大筆錢。
第3,看到小賺就忍不住賣了,後面的大行情沒賺到。
第4,原本覺得自己應該做的到,後來看到小虧實在頭痛。
所以不要小看被動投資,其實說簡單很簡單,說困難也是很困難,跟SPY或QQQ沒啥關係,反而跟你的老婆、老公、兒子、女兒大有關係。
這位讀者是公務人員,優勢就是穩定,不怕斷炊,永遠都有薪水,這是好事;但缺點也有,那就是未來的薪資成長性會很弱,比較沒辦法像私人企業或者創業小老闆那樣,1個月賺到10萬元、15萬元的收入,優劣勢相信一開始選擇走公職這條路時,他一定都思考過了,所以考量他的個性,以及給我的片段資訊,我認為被動投資好好買進SPY或VOO就可以了。
至於現在要買還不買?這就看你未來打算要放多久,你有把握放20年以上,那現在買也無所謂,如果你對自己的把握只有5年,那也許可以放一下,等大盤有10%~15%的回檔,你再開始做這策略就好。
今年除了3月的肺炎導致1個月大跌35%,另外8月底到9月底也有回檔,10月也有回檔約10%,對於長期投資來說,差異不大,但你想要賺一點小確幸、小折扣,那也不是不行。
總之,找出適合自己個性的操作方式,你就會在市場上獲利,而且一定要充分了解最大風險,而不是跑去融資借貸,執行這套策略,那好的東西也會被你弄到臭掉。
本文獲「畢德歐夫」授權轉載,原文:昨天美股午盤時間,收到一封email,一位33歲公務人員的讀者…
作者簡介_畢德歐夫
現職為外資券商當沖交易室經理,曾管理超過30位交易員。學生時期開始投資股票,20歲開始國內期貨與選擇權的操作,而後延伸至國際外匯、指數、活牛、農產品與美國公債期貨,22歲賺到了第一個百萬。而後進入外商當沖交易室學習,累積交易筆數超過125萬筆。著有:《我在計程車上看到的財富風景:往上翻身與向下墜落的關鍵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