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理財

今年以來受新冠狀病毒的疫情影響之下,全球股市都遭到巨大衝擊,美股自3萬點高空墜落,台股也應聲下跌,各國股市平均跌幅達20%~30%,對投資人的震撼不亞於2008年的金融海嘯,美股在近期短短6個交易日內甚至觸發3次鎔斷,所有投資人共同見證了這一波驚濤駭浪的投資歷史。

此時此刻,如果是按照先前〈做好「股債配置」,在大跌時能避開鉅額虧損:每年1次再平衡,資產防禦再升級〉當中的股債配置原則的朋友,對他們而言要做的事就是「什麼都不做,抱緊處理」,繼續持有組合就可以,因為平時就已經確實評估投資風險屬性做好股債配置,而屬性是個人內在因素,並不會因為外在投資風險變化有所不同;此時因市場波動度加大或許覺得震撼,但如果已經到了寢食難安的程度,不如來做一下故障排除,看看可能是哪些投資行為導致了投資上的不安。

1.檢視當初的風險屬性設定是否適合自己

好的股債配置,應是能掌握多頭的行情,也能減緩空頭的衝擊。過去11年大多頭行情中,順風順水,因此有許多投資人易輕忽重倉持股的風險,等疫情爆發後,發現損失來的又急又快,一時間措手不及只好認賠殺出。

對尚未經歷市場大幅回檔的投資人而言,此時正是一個檢視自己承受股市波動壓力的最好時機,對於市場漲跌若無法安然接受,那就是該調整投資組合的時候了,適度的調降股票部位到可以接受的範圍,並調高債券比例,甚至考慮更保守的作法,承認自己的不能,其實是幫自己一個大忙,抱不住的投資組合,只是個惡夢(詳見〈這樣配股債,財富穩穩來〉)。

2.辨識自己是投資人或交易者,別傻傻分不清

先界定自己是投資人還是交易者很重要,沒有一致性的原則,重要的時候將無法做出決策。最近有投資達人的慘痛告白,他提到平時會看基本面選股,讓自己誤以為是屬於投資人,但後來發現其實自己喜歡發現新機會,不是死守個股,過往成功的投資經驗也是持股1~2年從中牟利而不是長抱10年以上,以台積電(2330)為例,他投入大量研究,認為基本面良好是可以長抱的個股,但此番大跌中已出現他設下的賣出訊號,但卻因基本面良好又捨不得賣出,猶豫的結果還是造成了損失。

這位投資達人提到「超級績效」中的重要觀念,每個人應該要決定自己是交易者還是投資人?如果無法清楚界定交易風格,關鍵時刻一定會產生內在矛盾。

但這裡要提醒的是,對一般投資人而言,其實不容易做到以技術分析來賺取獲利,前外資分析師楊應超曾提到,他帶領一整個世界級頂尖研究團隊只研究10檔個股,勝率仍只有8成,因此建議還是遵循股債配置策略,做一名長期投資人,紀律進場投資,減少情緒的干擾,才能平心靜氣穿越多空的震盪。

3.投資組合風險過度集中,易產生鉅大損失

許多投資人喜歡存股,特別是存金融股,而這一波大跌中金融股也成了重災區,原因有2:一是美國Fed祭出零利率;二是台灣金控業去年底海外曝險部位直逼20兆元大關,達到歷史新高,但今年受到疫情影響,帳面投資虧損恐將難以避免的影響之下,上述2個因素將嚴重壓縮金融股未來的獲利;而類似這樣重壓單一個股或單一類股的存股族,將會因為投組不夠分散,而面臨更大的風險。

在經濟學中的生產4要素:土地、資本、人力、生產力,這些加起來才能支撐一個國家的經濟穩定成長,所以擁抱國家經濟成長,就是擁有真正的投資,成為出資的股東,但不需參與經營卻能分享經濟成長帶來的利潤。指數基金之父、Vanguard創辦人約翰柏格說:「別在草堆裡找一根針,要把草堆整個買下來。」因此對一般投資人而言,不妨趁此大跌時,改採擁抱全市場的策略,再加上投資等級以上債券以做好股債配置,並且每年再平衡,就是最好的投資策略。

4.財務面的緊急備用金是否不足

在過去幾篇文章當中,都曾提及有關緊急備用金的概念,正如企業周轉金一樣,在這波疫情造成的衰退不確定將持續多久,然而有足夠周轉金將能相對順利度過危機,不至於在黎明之前倒下而被市場淘汰;個人投資者也一樣,若持股滿倉,建議降低部分投資部位確保備用金的足夠,以維持更好的家庭財務彈性(詳見〈網紅、名人們的3種理財法,創造財富幸福地圖:分配預算7招效果好〉)。

目前Bloomberg預估,今年全球的經濟成長率預估至第2季將接連萎縮而步入衰退期,期間多久尚無定論,因此很多投資人在觀望,等著可能再大跌時進場加碼,問題是誰能知道何時候再大跌,何時會跌到底呢?如果現在都不能判斷是否為低點,那又如何確定未來判斷的低點真的是最低點呢?

還是放棄預測市場的想法吧!再次強調,擇時選股是連專家都說不準的事,市場變化無法控制,還是回頭做好能控制的部分,將自己投資行為做好校正,以適應多空市場的變化,追求長期合理的市場報酬;至於多餘的注意力就留給更值得的事。

本文獲「理財+1課」授權轉載,原文:股市下跌中的對策


作者簡介_理財+1課

有雙關意義,是「理財家醫科」的諧音。
我們是對推廣正確理財規劃有著熱情使命的CFP(國際認証高級理財規劃顧問)組成。

肇於國人通常將「理財」與投資,或單純的購買理財商品劃上等號,而相關的如收支,信用,風險,稅務,投資等管理或是符合自身價值觀的人生理財目標設定,及財商教育,經常忽視或是欠缺而不完整的。
所以我們以「理財家醫科」、「駐診家醫」為核心,撰寫理財科普文章並不定期邀約相關領域的「專科醫師」駐診, 為您的理財學習永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