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理財

《跟錢做朋友》這一本書和大家談論的,不是投資技巧、也不是金融衍生性商品的介紹,而是實實在在地圍繞著「錢」這個話題。

我們的生活每天都繞著錢打轉,吃飯要錢、搭車要錢、各種日常用品也都要錢。但你是否有想過,錢究竟是什麼呢?為什麼薄薄一片紙張,卻能夠拿來買東西呢?

其實在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上是沒有錢這種東西,交易都是以物易物。以物易物雖然也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但這會帶來一種麻煩。

例如漁夫甲手上有1條魚,他想要換1件衣服,於是他去找成衣店老闆乙討論。此時會有2種情況:
1.乙願意要那條魚,甲順利得到衣服,結束這回合。
2.乙不想要那條魚,他想吃豬肉。於是甲只好先跑去找屠夫丙換豬肉。

此時又會出現2種情況:
1.丙願意要那條魚,那甲就可以把豬肉帶回去給乙換衣服,結束這回合。
2.丙不想要那條魚,甲就要繼續去找其他人交換…。
看到這裡如果你是甲,是不是覺得心好累?明明只是想要一件衣服,卻要跑那麼多趟。由於大家都覺得這種做法太坑人了,於是漸漸地發展出「貨幣」。

但並不是所有東西都能夠當成貨幣,它必須符合4個條件──價值較高、易於分割、易於保存、便於攜帶。而最初的貨幣是貝殼,漸漸地變成銀子、金子、銅錢、紙鈔。

那麼最初為什麼大家會相信薄薄的一張紙可以拿來交易呢?很簡單,因為最初那張紙是和黃金掛勾,銀行發行了多少紙,就必須儲備等量的黃金,且你隨時都可以拿那張紙去換黃金。久了以後大家都相信那張紙是具有價值的,也就願意拿來交易。

但你有沒有發現,如今各國的鈔票愈印愈多,然而黃金的數量卻未隨之增長,那究竟是為什麼,鈔票還是具有效力呢?那是因為如今的鈔票已經與黃金脫鉤,改與政府的信用掛勾。

只要人們相信政府不會倒閉,就有信心繼續使用該國發行的鈔票,例如美元;只要人們不信任政府,該國發行的鈔票就會變成壁紙,例如辛巴威幣。

看到這裡,不知道大家對於貨幣的演進是否稍微有一點概念了呢?如果有的話,恭喜你;沒有的話也別緊張,因為這只佔據書中很小一頁的篇幅,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到我手上就變成一長篇。接著繼續來探討《跟錢做朋友》書中幾個我覺得不錯的觀點吧!

作者村上世彰的父親很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錢其實很怕寂寞」。也因為如此,他認為錢會往錢多的地方奔去,一旦同伴的數量開始增加,就會一口氣咚咚咚地增加。除了這句影響作者深遠的一句話之外,他的父親還做了一件我覺得非常酷的事情,那就是在作者10歲的時候,將到大學畢業為止的零用錢一口氣交給作者。試想,這需要多麼大的智慧啊!

對小朋友來說,100元就已經很多了,更何況是一次得到好多個100元,相信這種感覺就好像成人中了樂透一樣吧!但你看看,世界上有多少樂透得主是得了獎金之後從此過上幸福快樂的日子呢?大部分人生都過得比原先更不如。因此我想,或許作者父親這樣做,是為了讓他早早學會如何管理金錢。而作者也未辜負父親的一番好意,成為眾人眼中的溫拿(Winner)。

但我認為作者之所以後來會如此成功,與他對數字的敏銳度脫離不了關係。作者在書中舉了幾個訓練數字敏銳度的遊戲,大家可以試試看:

1.猜菜單價格

一拿到菜單就開始背價格,等所有人點完餐以後就開始猜價格,後面一個人猜的價格距離前面提出的價格要差距500日圓,且不能使用紙、筆、手機等工具幫助記憶。誰猜的價格與實際價格最相近,誰就是贏家。

2.排七(或稱「接龍」)

將撲克牌發給眾人,有梅花7的先出,往上或往下照梅花數字的順序排列;其他方塊、愛心和黑桃必須要等7出現才能向上或向下排列。每個人有3次PASS的機會,若沒牌可出就必須蓋牌,最後誰蓋牌的數目最少、點數最小,誰就是贏家。

3.剪刀石頭布

每人只能各出兩次剪刀、石頭和布,最後誰勝出的次數愈多,誰就是贏家。

4.31遊戲

每個人每次只能說1~3個數字,誰念到31誰就輸了。

當然上述遊戲的玩法都可以再調整,且為了增加大家的積極度,也可以額外設立獎勵與懲罰。只要常常玩這些遊戲,就能提升對於數字的敏銳度。至於其他內容,像是「讓財富源源不絕的用錢法」等等,就留待大家一一挖掘了。有興趣的人可以把書找來看看。

本文獲「小編愛投資線上讀書會」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