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圖片來源:dreamstime
我們是否感謝過家中長輩為我們所做的一切?很少。我們不是覺得理所當然,天經地義;我們只是太習慣接受家人的愛,習慣成自然。自然不代表問題會自己解決,話不說開,心結不解,永遠有一顆定時炸彈。
我的朋友之中,有一群的年齡層正好是屬於「日常緊湊」階段。
怎麼說呢?在公司職務沒有高到只要蓋圖章就好,上有不好共事主管也就算了,下更有更不好共事的部屬,不斷地雙重夾擊;回家後,還要面對正屬於叛逆期、青春期的孩子,這個抱怨那個鬼扯,很是頭大;而父母屆退,或是剛退休,甚至因年歲已高,健康雖未亮紅燈,但已經稍稍開始走下坡......
都說蠟燭不要兩頭燒,如果不止燒兩頭,連中間也燒,變成三段都燒呢?一位朋友在公司緊急開會,因為下屬疏忽導致公司可能面臨訴訟與賠償,正與高層主管協商;此時孩子讀國中的學校主任打電話說,小孩疑似與人起肢體衝突,請家長速來學校一趟。
就在這時候偏偏太太奪命連環打電話來,說公公在浴室摔倒,要見兒子一面,現在立刻回家。
都說事有輕重緩急,如果又重又急瞬間全來,要怎麼處理?分身乏術不是理由,難以取捨不能當藉口,有苦說不出的苦,才是真正的苦。做了這個決定,決定沒有對錯,但身邊的人質疑甚至責難,那才是令人難受。
「我太太為何不站在我的立場,為我想想?」朋友有些忿忿不平。
「你知道嗎?」我冷靜勸朋友:「你太太心理或許也在這樣想:我先生為何不站在我的立場,為我想想?」
職場和子女教育非本文所要論述的,主要焦點還是放在家中長輩。在這樣生活壓力的家庭裡,長輩會在我們的生活裡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而我們又要如何才能看見長輩的需要。
朋友希望過胖的爸爸能運動,散步或體操也好。晚上下班回來問爸爸,爸爸都說有。但運動服是乾的,完全沒有流汗痕跡。
朋友十分不解:「要爸爸運動是為他好,他為何騙我說有去運動?」
過度關愛會造成壓力,不分年紀。一直緊迫盯人,對方會想逃避。走在行為之前的是念頭是:「我就是不想運動」、「我懶得運動」、「我出門怕遇見熟人」、「我太累了」、「運動太麻煩」等等,都是原因,只要長輩沒有「完全地」想要去做某事,只要有一絲絲不安全感,他就不會想去做。
這時如果子女不退一步,還是執著於「我出發點是為你好」,長輩很可能會有「善意的謊言」出來:我已運動、我去過了、我有聽你的話照做了。
善意的謊言絕不等同於惡意的欺騙,但對一片好意的子女來說,造成的困惑挫折感也是很磨心。一般說來,造成長輩「善意的謊言」最常見的原因有:
1.符合子女期待
「我知道你是為我好,我身體其實沒你想得那麼糟。我不運動也可以很好;我的意思是,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帶給我的快樂比跑步多,那何不在家看電視?運動的意義在哪裡?我只好騙你我有去社區運動中心。」
這是我朋友75歲父親和他開誠布公談心的重點,我朋友之後便不再「積極勸導」父親要運動了。
2.某些方面的某種程度還是依賴子女
「有些新穎的3C電子產品我也想學,我想跟你一起去買,你買來送我,這當然很好;但我會希望跟你一起去買,這樣更好。」一位爺爺告訴他剛上大一不久的孫子,雖然孫子忙於課業和琳瑯滿目的聯誼活動,在老人家心中,還是有一分期待,期待你多陪陪我。
3.仍在意子女如何看待他們
「如果我不照孩子們的建議做,會有什麼後果?」這或許是長輩不安全感最大源頭。「我不希望我的孩子認為我固執、認為我在唱反調、認為我越老越霸道。」因為愛,所以在意;因為在意,一定有情緒,這也是為何家人不照我們建議或(強硬)指示去做某事、完全違背我們意願、動機或目的時,我們會如此生氣。
生氣不是壞事,要找出原因,甚至源頭。如果冷漠地認為:「好吧,你愛怎樣就怎樣。」一開始還不怎地,日子一久,問題就大了。
所以明白「善意的謊言」背後可能的意涵就很重要了:
1.罪惡感
朋友的兒子剛上大一,新鮮人想買最新的手機嘗鮮,舊的手機送高齡爺爺,又怕被爸爸嘮叨。這個爺爺說:「我幫你騙我兒子,也就是你爸爸。」其實老人家心裡有罪惡感,兩塊心頭肉,不能偏一邊,很掙扎。
2.恐懼
爺爺心想:「如果欺騙兒子,以兒子的精明,終有發現的一天。鬧到最後反而使他們父子不愉快;更嚴重的是,他會怪我為何沒站在他那邊,反而跟孫子一國?這樣是我們父子不愉快。這樣最後變成有兩對父子不愉快!」
3.興奮
欺騙會給說謊者帶來興奮感。爺爺說謊護孫子,很可能心裡想:「誰教你平時對對孫子太嚴?你小時候要買什麼,我那時經濟那麼不好,還不是買給你?」幫孫子欺騙兒子,反而有一種大快人心的感覺。
如何增加長輩安全感?換一種說法,效果大不同
1.學習自我保護
「運動是為你好」在長輩聽來會想:「我難道不知道什麼對自己好?」建議可以站在保護長輩立場,他如果覺得你是在保護他,會更有安全感。如:「多運動,才有體力陪孫子走更遠的路」,保護他和孫子更長時間相處的權利。
2.練習維護自尊
不要說「學怎麼用智慧手機,才跟得上時代;不要退休越久,越容易被社會淘汰。」而建議他:「學智慧手機才不會無聊,玩小遊戲還可以活化大腦;更重要的是,跟你在外地讀書的孫子用通訊軟體隨時聯絡,分享生活。」
3.複習自身專長
朋友的父親廚師退休,變得略顯孤僻。我查出他的社區有定點共餐,讓長者藉由共餐結交朋友、分享經驗。我建議他前往,不是去吃,是去當廚師,當社區志工。如果待在家裡無所事事,容易自我擔心沒有對社會生產做出貢獻,背後也會潛伏不安全感。
我們是否感謝過家中長輩為我們所做的一切?很少。我們不是覺得理所當然,天經地義;我們只是太習慣接受家人的愛,習慣成自然。自然不代表問題會自己解決,話不說開,心結不解,永遠有一顆定時炸彈。以耐心、愛心與同理心,更細膩地觀察到對方情緒的變化,讓長輩有個愉快的晚年。
本文獲「愛長照」授權轉載,原文:【王竹語專欄】沒安全感的長輩,像是家中的定時炸彈?我們能怎麼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