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dreamstime
近來身邊有些朋友想要購屋自住,部分人更堅持將「屋齡5年以下」,列為尋找自住房屋的必要條件,這些朋友主要考量點在於,屋齡5年以下物件水電管線等建材都比較新,且依照最新最嚴格的消防及結構法規設計,
一來在居住安全上更有保障;
二來也比較不容易碰到窗框漏水、門扇無法緊閉,甚或過去是否曾淹水、是不是凶宅等問題影響生活品質。
的確,中古屋比新成屋更容易遇到上述問題,但中古屋也有容易掌握「誰住你旁邊」的優勢。
我個人很喜歡住在鄰居會彼此寒暄的社區或大樓,但無論從過去購屋,還是租屋的經驗來看,屋齡越年輕的房子,鄰居間互不往來的機率就越高;反而是住在15至25年間的中古屋,比較容易碰到久居於此的熱心鄰居,甚至還能相互分享水果、禮盒。
如果大樓或社區住戶關係越緊密,除了可以發揮守望相助的功能,對於大樓或社區公共事務(例如電梯等公共設施維保、公共區域水電管理、電梯梯廳空間使用規範)的運作上,也絕對有加分的作用。
就算不期待有緊密的鄰里關係,至少可以在看屋時,跟周邊鄰居打聲招呼,稍微瞭解過去屋主和鄰居的互動狀況,可以大大降低踩到「家有惡鄰」大地雷的機率。
至於中古屋要如何避開房屋因自然老化而產生的問題?除了找個具有建築或室內裝修專業者陪同看屋外,以下幾個原則可以提供給大家參考。
首先,除非買屋前就打定主意要大幅翻修,否則儘量別看屋齡超過40年以上的物件,因為埋在牆裡面的水電管線、浴室及窗框周圍的防水材,都很容易因為時間而發生問題。
其次,儘量選擇沒有重新粉刷,特別要避開在外牆、陽台女兒牆、窗台周邊,以及梁柱交界處局部粉刷的物件,因為這有可能是要掩蓋過去滲水,甚至梁柱裂縫的痕跡。
最後,無論是新成屋還是中古屋,請避開頂樓物件,除了夏天會很熱的問題外,萬一發生漏水的情況,
一來維修經費通常很貴(屋頂室外防水不能漏哪做哪,最好全面更新,不然不久之後,水就會從沒做防水,或新舊防水交界處滲漏);
再者屋頂屬於公共空間,依公寓大廈條例需由管委會動用公積金修繕。
但通常社區及大樓一定會有不瞭解法規的住戶認為,憑什麼要大家出錢讓你一家修繕,最慘的結果就是一邊在屋內放盆子接水,另一邊還要在住戶大會上爭取管委會同意進行防水修繕。
其實不管是新成屋還是中古屋,購屋自住首重最大程度滿足家人與自己的居住需求,其次則是堅持購買家庭財務能負擔的物件,如此方能開開心心的享受房屋帶給自己及家人的安定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