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重聽的陳婆婆終於在家人的勸說下去看醫生,並聽從醫師的建議開始使用助聽器。但家人卻發現陳婆婆出門的時候,常常會故意不帶助聽器,甚至是把助聽器鎖在抽屜裡,讓同住的家人找不到!助聽器不但沒有讓陳婆婆的生活更便利,反而還因為助聽器使用問題發生多次爭吵.....
.
很多人對於聽力退化的接受程度,遠遠不如視力退化。要說服長輩願意配戴助聽器真的是一大難題,而且即使配好了助聽器,也可能因為在意他人眼光以及習慣問題等等,最後又退回去原點。
其實助聽器的適應期,遠比眼鏡來得困難,也來得長。因為不只有生理適應上的問題,還有心理因素的影響。
就心理層面來說,有別於戴眼鏡的人口較多,且年齡層橫跨了各個世代,助聽器則多半是銀髮族配戴較多,所以很多老人家會覺得配戴助聽器「很明顯」,覺得一旦戴上助聽器就是承認「自己老了」,產生排斥感。
所以挑選助聽器時,許多人都是希望「越不明顯越好」。除了挑選隱密、小巧的款式外,也會用頭髮或是帽子遮掩,反而讓助聽器的效果大打折扣,久了乾脆就「技巧性遺忘」。
圖片來源:pixta
在生理因素上,也因為助聽器的設計巧小,多數長輩手指不靈活,無法順利配戴就會失去耐心,或是因為耳朵流汗、潮濕,配戴助聽器易滑落或是造成過敏、耳道皮膚紅腫等問題。
如果再加上長輩沒有定期清理耳道的習慣,長期下來也會影響助聽器的效果,種種因素都會降低長輩配戴的意願,進而認為助聽器沒有用、不好用就乾脆不用,讓助聽器無用武之地。
其實挑選助聽器有幾個注意事項,除了考量價格之外,也可以從使用需求方面來思考,更能減緩長輩的適應期。
1、數位式助聽器可調整音量,音質細膩能減緩適應期不適
以聲音傳導來分類,目前主要是「類比式」跟「數位式」助聽器較多,又以音質較為細膩的數位型助聽器,更容易讓長輩接受。
數位型助聽器可透過聽力師控制電腦來解決擴音器音量大小的問題,也有多種處理器可消除雜音,甚至還可以設定藍芽功能來接聽電話。
2、外型設計符合長輩美感,降低心理負擔更願意配戴
助聽器的設計可分為深耳道型、耳道型、耳內型跟耳掛型,其中耳掛型的體積最大,使用時會直接被看見,戴久了耳朵也會不舒服,所以不是多數患者的首選。
大部分的患者會選擇耳道型或是耳內型,這兩者的好處是體積小,配戴時不會太明顯,但因為是放在耳道或是耳內,體積小、電池也小,如果遇到沒電的時候,長輩自行更換不易,而且也不適合濕耳患者。
所以在選購時,還是要考量長輩的想法跟適用性,才能鼓勵他們持續使用。
3、專業聽力師提供隨時調整,讓長輩擁有最好的聽覺輔具
最後,畢竟助聽器是輔具的一種,會因為環境、使用者的身體狀況改變而受到影響,所以如果能夠密切地配合醫師、聽力師做後續輔助,有問題就立即反映,尋求解決,如此一來不只讓長輩使用起來不會有疑慮,也能讓助聽器隨時維持良好的狀態。
其實配戴助聽器就跟戴眼鏡一樣,初期使用時如果沒有好的配戴經驗,或是強迫自己習慣,就會隨著配戴次數減少而越難撐過適應期,最後就浪費了這個輔具可以提供的生活幫助。
要幫助長輩習慣助聽器應該循序漸進,尤其很多人都是在歷經一段「聽不清楚」的生活後,才開始配戴的情況下,建議可以從居家生活開始使用,循序漸進幫助長輩從安靜的環境開始「聽清楚」才不會造成反效果。
從居家開始使用可以降低長輩的排斥感,因為不管是看電視、家人交談等都是熟悉的環境、適當的音量,也能避免一開始就聽到太多「噪音」,居家使用有任何不適應也方便立即調整。
初期開始使用時,可每隔1~2小時就休息5~10分鐘,有任何不舒適就先摘下休息,如果覺得聲音刺耳甚至頭痛,這時候就不要勉強,先回診與聽力師溝通使用狀況,即時調整助聽器,力求先讓長輩沒有排斥感,才會願意繼續使用。
長輩對於配戴助聽器的心理障礙需要家人共同努力克服,尤其愛美本來就是人之常情,也不會因為年齡而有所分別,所以助聽器的設計也開始考量使用者的心理因素,外型上降低輔具感,越來越像藍芽耳機,除了挑選合適的助聽器之外,家人的鼓勵與支持才能讓長輩願意配戴!
本文獲愛長照授權轉載,原文:選購助聽器有三大重點,減緩長輩使用助聽器的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