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理財

一餐吃掉1600元...偷看有錢人和窮人結帳的反應

餐廳
圖片來源:dreamstime

止凡有不同組群的朋友,都有不同的消費方式,從食局中可以觀察到他們的概念,但有時因由就不得而知。

有一群是初中相識到現在,大部分都是當年的公屋子女(指住國宅的小孩),一直都有保持聯絡,都會出來吃飯聚聚。他們有一大部分人都沒有上大學,不少人一滿18歲就出來做事,做的都是sales及管工之類的工作,不能說是中產人士。

但我發現他們在消費時最面不改色,其實這個結論我是綜合了另一位好朋友的初中同學觀察所得的,她的舊同學同樣是很早出來社會做事,做的都是sales及護士之類的工作,消費時同樣面不改色。

怎樣面不改色呢?其實只不過是去尖沙咀一帶食飯,一餐晚飯每人400元(單位港幣,約1,600元台幣)以上,如果帶男、女朋友就800元,而吃的東西可能只是燒下牛肉粒或滾下牛肉片,沒有吃過一些特別的東西,跟小肥牛等沒多大分別。但他們從沒有說過半句價錢太貴之類,付款時面不改色。

同時,在飯局中,他們的話題多是旅行,買手機型號等,某朋友好像剛去完什麼地方,一坐下就說要準備去什麼地方,對於每年大約去一次旅行的我實在超前很多。而iPhone或Samsung智能手機這類基本東西,當然每人一機在手,還有一、兩位帶了iPad來玩,飯局中又會談談如何trade-in舊電話換新機。

他們消費時面不改色,為何我有這樣的感覺?因為我有另外三班朋友作對比,一班是舊同事,一班是大學同學,一班是大宿舍樓友,他們多是專業人士,將會或已經是中產人士,但他們在消費時還有點「就著就著」,跟之前的初中舊同學感覺完全不同。每次約會,他們都會先對地點討論一番,其中一個要點是去的地方是否「抵」食(吃得很便宜),這樣約出來的地方都不會貴得到哪裡。

圖片來源:取之有道

加上對手機的觀察,外型似iPhone的手機反而不出半數,有些會有兩部電話是因為公司替他出的手機。討論的內容多是置業(房地產)、工作事途、某公司制度這類話題,有關消費的話題並不多,而偶有一、兩次討論旅行,但竟討論一起去南極旅行,又是人生目標之一。

在點菜時,大家都會看著價錢來點,會計算一下這個價值吃這碟菜是否划算。其中最令我感受深刻的就是有一次因為節日所以太多人,連訂了的餐廳都沒有位子,於是人擠了就一起到另一家餐廳,帶隊的是其中一位大學同學,他在讀書時我們都知他家中十分富裕,但就是沒有人留意他在帶隊,個個只顧邊行邊傾偈(邊走邊聊),還給這位同學點菜。

最後大家吃的又只是滾牛肉,但每人要360元(約1,500元台幣),而令我意外的是不少同學都出聲喊貴,還拿著單子檢查一番,「320蚊一碟牛? 48蚊一個出前一丁? 邊個叫左3個出前一丁呀? 要食番屋企食啦! 4蚊個之嘛, 呢度賣48蚊呀?!」(編按:「
320塊一份牛肉?48塊一個泡麵?誰點了3個泡麵?要吃還不如回家吃!在外面才賣4塊錢一個,這裡竟然賣48塊一份?!)

這是從我初中同學中很少聽到的,他們多會面不改色地付款。不同組群的朋友,為何有這樣的分別呢?我想過不少原因,例如是否讀多兩年書,做多幾年苦學生,對錢的看法會不同呢?又是否不同工作環境,面對不同同事,近朱者赤,對消費的觀念會不同呢?或者,是否只是我的朋友組別是這樣,其他的都不是呢?我不明白,想不通,不知大家身邊又有否這個現象呢?

本文獲「取之有道」授權轉載,原文:對消費面不改容


作者簡介_止凡

土生土長香港人,草根出身,普通打工仔,並非金融財經界人士,閒時在個人網誌分享有關價值投資及財務自由相關知識,不談投資貼士,不追逐市場,網誌瀏覽量數以百萬計。曾舉辦投資工作坊,接受多個媒體邀請作訪問、講座等,現為財經雜誌專欄作家,出版多本財經著作,包括《取之有道》、《積財有技》、《財商有價》、《財富未來》。

網誌:cpleung826.blogspot.com
fb page:facebook.com/cpleung826
雪球:https://xueqiu.com/cpleung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