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新聞

其實我只是個很小很小的聲音,一個雙寶爸爸,一個正在找車的準客戶。我在這裡撰寫了幾篇與車市相關的文章,只是歸納自己觀察的心得。有些車商與業代誤以為我居心叵測,或是有不當意圖。

但若要說我真的意圖,我只是很單純的希望,二十年後我的孩子(或你的孩子),不要再開只有2顆氣囊,又沒公開碰撞測試的國產車。你聽了會笑說,二十年以後不可能只有2氣囊的。好,倒是誰來告訴我,台灣為什麼十年前滿街2氣囊國產車,到現在國產車也幾乎還是2氣囊呢?

表一、2017年三月份,國產車銷售排名前十名

這裡有一份2017年3月份國產車銷售前10名名單(表一),其中只有Altis、HRV、XTrial頂規有6氣囊,其他七款縱使買到頂規最多也只有4氣囊,我覺得實在不可思議。

氣囊其實不是很貴重的配件,今年以來也越來越多比較進取的車商,例如Mitsubishi Lancer、Hyundai Elantra、Luxgen S3等車系開始將6氣囊下放,不是車價維持一樣,就是小增加個一、兩萬,這真的證明氣囊不是貴重的配件。但是消費者卻習慣了要多花十幾萬,到頂規才有6顆以上氣囊的銷售花招。

我一直覺得車商要賣2氣囊,是車商的自由,但是車商把6氣囊拿來當作頂規配件,讓預算不足的買家只能被迫接受2氣囊,這就是會被詬病的地方。

不過,回過頭來,我還是要告訴讀者正確的觀念,安全氣囊不是絕對的安全,在意外撞擊過程中能保護駕駛的能力有限,不但如此氣囊也有分等級,分大小的!各家品牌的氣囊,安全程度也不同。

也就是說,當我們討論到一台車子的安全性,絕對不是用那些「帳面規格」:氣囊數、防滑系統、鋼樑剛性係數,就能論斷車輛安全(儘管那也是一種沒有辦法中的辦法)。安全只是兩個字,但是它是一種從車輛結構、到駕駛身心狀態、到周遭用車環境,需要全方位的配合,才能達到最完美的安全防護效果。

學國外只學一半,有如斷了一隻腳

每個汽車品牌的主被動安全配備不盡相同,不但名稱不同,連功能與運作其實也不大一樣。這使得沒研究的消費者,很難了解車輛安全性的差異。交通部上個月曾經開記者會表示,台灣車輛碰撞法規跟國外一致,是有接軌國際的。

當官的兩個口,他們說對了一半,也錯了一半。所謂的「碰撞法規」指的是車輛上市的規定,也就是政府定了一個60分的標準,車商送測的車種,要超過60分才能賣。

表二、台灣碰撞法規與國際差異(資料來源:ARTC

那消費者要怎麼知道,超過60分以上,哪些是80分,哪些是70分的呢?答案是「一團迷霧」,國產車的安全性對於消費者來說就是一團迷霧,因為我們只有60分的基本測試。

而且,這60分跟國外的60分還不一樣!就大項的來比,台灣跟歐洲ECE的碰撞基本法規在前方撞擊,台灣沒有全寬撞擊。在側面撞擊,少了立柱撞擊,而且沒有後方撞擊測試。在這裡你就要意識到,當政府以後決定要公開台灣ARTC(車輛中心)的撞擊資料時,這些資料與國外的測試標準也是不一致,而且標準條件都比較差的。政府把關不嚴格,意味著對廠商的友善,犧牲消費者的權益。

揮之不去的「鋁罐車」汙名

好吧,這裡我要用一種爭議性極高的作法,以下畫面如果引起你的不悅,我先跟你說抱歉,但是我有我的用意,請讓我稍後再詳細說明。我自己找車時,喜歡用「車名+車禍」、「車名+traffic crash」、「日文車名+事故」這樣的幾個關鍵字,丟到Google搜尋來看看國內外有什麼結果,通常會讓你看到一些道路實撞的新聞或是照片。

圖一、搜尋器內國產車事故照片

圖二、網路中Volvo事故照

以上是我在網路上查到的國產車照片(圖一),這些照片會讓我們容易看圖說故事,當然也是引起網友鄉民們的熱議,然後開始出現網路業代們的心戰話術「這樣撞什麼車都一樣」、「繫安全帶就夠了」、「車子不是買來撞的」,然後又把話題帶離一個最核心的根本問題──台灣沒有公開數據而且標準與國外一致的撞擊測試單位。

好吧,為求平衡報導我再找了一張俗稱北歐坦克的Volvo事故照(圖二)。就車商的角度而言,車子撞得爛爛的,他們說這是「潰縮車體」可以保護駕駛與行人,這點其實我也能認同一半,畢竟車子就是要該硬的硬,該軟的軟,但是潰縮應該也有分等級吧,同樣是潰縮車體,「軟」跟「弱」還是有程度上的差別。

例如,我們再看最新的Volvo XC60的56km/h前方全寬撞擊(圖三),車頭只潰縮到輪胎,連到A柱的邊都還沒有。如果你看過別的5顆星車種撞擊,潰縮距離都沒有這台坦克車還短。連同樣是5顆星,其實都還是有細節上的差異。

我的意思就是說,雖然基本的標準就是車內人員安全就好,但車子強度與撞擊結果還是有不同的地方,所以採用一致性、公開性、簡易性的標準,則是協助消費者消費判斷的好工具。

圖三、Volvo XC60最新撞擊測試結果

國外推行NCAP的市場效果

國外一開始要推行NCAP(New Car Assessment Program新車安全評鑒協會)制度,也是遭遇車商們的封殺,經過許多各界大德的努力,才得以付諸施行。NCAP與撞擊法規兩者是不同的。

以歐洲ECE撞擊法規與Euro NCAP的差異來說,Euro『NCAP』前置偏撞時速為64km/h,歐洲ECE只有56km/h,你不要小看『6』km/h的差異,兩者撞擊能量差異達到30%。

除了測試項目更嚴格之外,NCAP還加上了更多兒童保護、行人保護與主動安全等項目,綜合評分之後,簡化成5顆星等,讓消費者可以獲得更充分的資訊,而做出對自己有利的消費行為。

因為沒有任何人有能力光靠精美的型錄,漂亮的展示間還是帥氣的車型外觀,就能看得出來一台車的安全性。NCAP則是提供了更多資訊,讓市場更健全,讓廠商與消費者都能做出利己的行為。

簡單的說,政府給了一張低標的考試卷,而NCAP再拿了一份更嚴格的考試卷,來公開車輛安全資訊,修正車市當中訊息不對稱的市場缺陷。

正在典範移轉的全球車市

把客戶丟進時速100公里的鐵盒子裡面,總是追求法規最低標準…說真的,像台灣這種還在比氣囊數的狀況,早就落伍了。Global NCAP最近喊出的新口號:Stop the Crash,是終結車輛事故的意思。在經歷多年追求被動安全與車輛結構之後,NCAP開始改變車輛安全評鑑的標準,例如碰撞警示、盲點偵測、自動緊急剎車等功能開始加入NCAP的評鑑項目。這一切都是為了鋪陳,將來要實現自駕車安全評鑑的大趨勢。

如果台灣一直沒有跟上國外的NCAP制度,沒有追上國外主動安全的技術,我們將在自駕車工業的浪潮中,會遠遠被國際甩在海角天涯,連南韓的車尾燈都看不到。例如台灣國產品牌Luxgen的目前自主研發的盲點偵測,是螢幕顯示模式,跟國外用雷達短波不同,如果歐洲幾年後推行自駕車法規,盲點偵測規定是要雷達式,不能採用視覺辨識模式,你好不容易搞出一台半自駕車,只因為沒有逐步追上別人的工業標準,可能連外銷都出不去。

前一陣子ARTC有展示台灣一些廠商的車輛主動安全產品,我看了還是為這些廠商感到憂心,台灣到目前也沒有販賣自主品牌裝上輔助主動安全的設備的車,怎麼知道這些設備能用不能用?有沒有瑕疵?就算有外銷,台灣交通路況這麼差,道路標示常常又不清楚,也沒拿來國內給消費者道路上線試試看,怎麼知道適不適用台灣民情?南韓國內早就一堆平民價格,又有完整主動安全的國產車了,台灣只是在實驗室跟報導裡發表,做做樣子而已,這樣的意義到底在哪裡?

正在快速覺醒的台灣消費者

因為政府一直沒有想辦法提供公開的車輛撞擊資訊,國產車的安全性就是會一團迷霧。過去以來,消費者為了省油、保值一直追捧日系國產車,隨著進口關稅由30%逐年降低至17.5%,有企圖心的進口車商如Mazda、Skoda、Suzuki與Sabaru等等,都開始推出與國產車價位相近,卻有著「滿滿大安全」的6氣囊、車身穩定,還有國外5顆星的撞擊測試。正常的消費者,當然會考慮進口車優於國產車。

說實話,台灣國產車安全配備低落,消費者自己要負很大的責任,TOYOTA以前也推過Camry、Wish等車款,頂規加裝循跡防滑與車身穩定的車種,可是當時消費者都不買單,車商只好跟競爭廠商繼續玩拔配備的遊戲。形成一種劣幣逐良幣的反效果。

以今年3月份最新的車輛銷售,進口車市占率已經達到41.2%。消費者不但越來越重視安全,也越來越多人總算發現,有些進口車反而比國產車更划算。消費者正在覺醒,而且速度越來越快。

還在賣庫存車卻不升級的車商

另一頭,儘管有不少車商開始下放氣囊的動作,還是有一些國產車商堅持2氣囊路線,絕不後悔。這也是很特別的商業競爭力,在各式各樣的調查中,消費者都表明重視安全性,趨勢已經來了,而且正在發生,車商還在賣2氣囊?!

我建議正在看車的讀者,2017年真的會是安全配備升級最快速的一年,只要能忍到最後,車商一定會清庫存大拍賣,也只好氣囊下放裝到其他價格較低的等級。要不然要怎麼跟進口車競爭呢?

時間與趨勢站在消費者這邊,現在忍著不買,或許到了年底,你喜歡的車系也都裝上6氣囊與車身穩定,價格還在你的預算當中,這是不是美事一樁。

不知道在幹嘛的台灣政府

說了這麼多,除非政府完全不在乎國產車產業,我不知道交通部哪個官員看到這個數字以後,還笑得出來。

說真的,國產車廠商都是國外品牌,國產車如果沒有競爭力,他們大不了不玩了,全部改成進口,反正關稅只會越降越多,這些外國品牌車商會把國內的零件供應商、工廠員工看在眼裡嗎?我真的認為這些車商,沒有支持國產的誘因,反正國產車市被玩爛了,結束台灣生產線,也是企業的自己的決策與權力。政府管不了,而且只要付資遣費,關閉國內產線又不違法。

我承認我是在危言聳聽,但政府若不關心這一塊,我就算只烏鴉嘴說對一半,也是國內經濟的傷害。

我要呼籲政府的是,在台灣推行與國外一致的NCAP制度,是有助於提升消費者的人身安全,也有助於車商升級與培養國內相關的產業技術,這也該是台灣自駕車製造工業前瞻戰略布局的一環。少了這個基礎規範,我不知道我們有甚麼樣的環境與條件去跟國際大廠競爭?

台灣車輛撞擊法規都推行快10年了,政府也一直都忽略NCAP這麼久了,也保護國內廠商10年有這麼久了,是不是該把那條一出生就斷掉的腳,想辦法把它移植過來呢?

市場缺陷很久了,期待政府、消費者與車商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完成這件看起來不起眼,卻對於我們下一代有意義的重要工作。


作者簡介_黃紹博

網名賽芭,本名黃紹博。中央大學物理學系以及台灣科技大學工業與工程管理碩士畢業。曾任職於明基電通數位媒體事業群業務部門,仁寶電腦全球客服部門,保誠人壽業務主任,富邦金控外匯交易員,黃國華個人助理暨木桐書房圖書館打雜主任。對經濟運作與金融活動有很大的興趣,以投資理財為個人志業,相信透過總體經濟的觀察與認知,可以在資產配置與資金控管上創造更高品質的財務決策。目前在家任職奶爸,育有一兒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