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新聞

眼前一起事故,漏了多少汽車安全防護?

2017年8月4日,屏東萬丹鄉發生一起重大車禍,被撞到最嚴重的白色小車,前座爸爸與第二排後座兩個小孩,全部罹難。媒體最後全部歸結於後座兒童沒有坐安全座椅。

沒有安全座椅是事實,但這種思考方向能反應事實嗎?整理一下,我們可以從這一起事故,得到更多車輛安全科技的相關知識。

根據新聞報導,楊姓女駕駛開著銀色國產休旅車,在屏東萬丹鄉行經萬壽路口時先撞擊一輛停紅燈的黑色國產房車,在強烈撞擊下車尾潰縮凹陷,由於車上只有一名女性,所以僅受到輕傷。

圖、第一台被撞車尾凹陷的Altis

不知道是駕駛已經恍神還是肇逃,肇事車輛接下來直線加速前進。

這裡要說的是兩項安全科技,一個是疲勞駕駛警示(Driver attention detection)與自動緊急煞車系統(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 System)。

圖、避免第一次撞擊的相關安全科技

1、疲勞駕駛警示(Driver attention detection)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德國有25%的車禍,是肇因於駕駛人的疲勞駕駛。所以不論是Volvo、Volkswagen、FORD、Mazda、Honda、Nissan、Toyota都有類似的安全科技,車輛會從行車時間里程、方向盤變動、駕駛頭部與臉部變化、路況、氣候,當車輛研判駕駛疲勞或注意力分散時,便會出現警告提示,不斷提醒駕駛需要休息。

在這起事件中,如果楊姓女駕駛提前收到警示而在路邊休息,或許就能避免之後的嚴重傷害。這套系統在國外已經是相當普及,許多平價的進口車都有標配,你可以點選超連結台灣ARTC早在2009年就發表類似技術,但是到現在2017年了,台灣國產車僅少數車款有疲勞警示的功能。

圖、Honda CR-V搭載駕駛疲勞警示系統

2、自動緊急煞車系統(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 System)

根據Euro NCAP研究報告結果顯示,有安裝「AEB自動緊急煞車」的車輛,在車速小於50公里/小時,可減少38%的追撞意外事件。不論女駕駛是恍神昏迷或是肇逃,自動剎車系統都有助於降低這次事故的傷害程度。甚至可能第一撞都不會發生,或是僅產生輕微的傷害。

接下來200公尺後的第二撞,是造成這起事故最多死傷的主因。 這台休旅車不但沒有減速,還繼續往前加速,往下一個十字路口衝撞,白色小車與另一台房車,被從側面嚴重撞擊。白色小車車尾嚴重毀損,車上三人死亡,後座兩個小孩一位當場死亡,一個拋飛,前座的爸爸雖然不是直接撞擊點,仍是重傷不治。另一台房車車上後座也有兩個小孩,但因為都有安全座椅,且非直接衝撞,車上三人輕傷。這裡可以提提關於第二撞的安全科技。

圖、避免第二次撞擊的相關安全科技

3、Multi-Collision Brake二次碰撞預煞系統

根據統計,在重大車禍意外中,有22%的傷亡,是車輛在第1次撞擊之後,由於人員受傷或是機械損毀,讓駕駛失去了對車輛操控的能力。許多的嚴重意外事故,是多次追撞產生,不論駕駛是否再加速,車輛都會因為第一次撞擊,自動減速,車速只要能降低,第二次撞擊的傷害就能夠降低或避免。當然,如果車子還有標配前面提到的AEB自動剎車,駕駛縱使昏迷,車速也能降低甚至停止。

4、Benz PRE-SAFE®主動側撞防護

類似Toyota的Safety Sense套件包含多種功能,這是Mercedes-Benz的「Intelligent Drive 智慧駕駛輔助」當中的「PRE-SAFE®主動側撞防護」一項功能。會特別拿出來講,是因為這是獨家針對側撞加強的安全科技。它可以在車輛撞擊之前,預先充氣安全氣囊,將駕駛與乘客往中央推擠,降低側撞的傷害。因為側面撞擊不像正面有引擎室可以當作潰縮空間,這是一套對於側撞防護很棒的技術。

5、9氣囊防護

大家或許會以為這次事故,一切都是安全座椅的問題。不過,根據台灣交通部的規定,4歲以下才要強制座安全座椅,4歲以上繫安全帶就好。這台車死亡的兩個小孩是9歲與7歲,他們本來就不需要安全座椅,而且7歲的弟弟,他的位置的安全帶是安全不完善的兩點式安全帶,碰到嚴重撞擊,這種安全帶很難保障生命,大家務必看看自己的國產車,後排中間是不是就是這種產品?

圖、側撞死傷最嚴重的小轎車Fit

不但如此,這台白色小車只有2氣囊,車子上市都快要10年了,車商一直到今年9月要發表的小改款車,頂規才終於有了6氣囊。當你看到我這篇文章時,這台車也還最多只有4氣囊。媒體只著重「安全座椅」,我認為這是很可怕的報導方向。

你知道嗎?在台灣販售的一些進口車,只要79.9萬,裡面就有9顆氣囊了。就算不能避免意外,氣囊還是有可能增加生存率,降低這次事故的傷害啊。

圖、79.9萬就可以買到9氣囊的Skoda Oatavia

消費者對安全不重視

在台灣,如果iPhone不是首發國家,許多人就會寫信去蘋果抗議,連裡面IC是台積電還是三星都會計較。可是一台國產車60萬到100萬,買車人對於安全配備卻覺無關緊要,只管這個品牌的二手價好不好,實在是讓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國產車氣囊少、沒有公正撞擊測試,連主動安全也少。這樣的車,只因為保值就去買,難道沒想到要保值之前,你要能先平安走下車嗎?

這台出事的白色小車,要價61.9萬,只有2顆氣囊。今年改款上市的韓國房車,一台入門也只要64.9萬,且用了53%的AHSS超高剛性鋼材,加上6顆氣囊。雖然在白色小車第三代改款時,已經採用23% AHSS鋼材,但就安全性來看,仍比不上這款價格差不多的韓國車。

圖、第三代Fit採用23%超高剛性鋼材

圖、Elantra使用53%超高剛性鋼材

如果差不多的價格,但是超高剛性鋼材用料差了一倍,氣囊差了4顆,還會執著省油跟保值,這樣的觀念是否需要修正?你是消費者,難道從來沒有想過或是好奇,為什麼一台國產休旅車連續撞凹了三台不同品牌國產車,把車尾、B柱、車身全部都撞凹了,自己卻只有車頭損毀,連A柱都沒有扭曲,駕駛好好下車?同樣價格帶的國產車,安全性有很大的差異,你卻以為車子都一樣,對於安全毫不計較,這樣對嗎?

很多安全科技TOYOTA、NISSAN、Mitsubishi、Honda都有類似技術,在國外也都標配,為什麼到了台灣,就跟車窗氣囊一樣全部都被拔光光?

圖、肇事車輛Ford Escape

政府的責任與做法在哪裡?

道路安全不單單只是幾顆氣囊,或車子撞擊幾顆星星而已。道路安全是從每個用路人、車輛安全科技、車體剛性、車內氣囊與安全帶...等環環相扣而組成,只要缺少任何一項,就會提高死亡率。國外的交通相關單位會不斷宣傳或是發布車輛安全報告,他們也會針對不同廠牌、車型與功能的安全性做多方面的研究。台灣應該是要由運研所或VSCC來做,但是他們做得很少,也不敢針對不同車款品牌的傷亡率做研究,安全內容的宣傳又不給力,連頭部氣簾這種最基本的安全配備,國產車加裝率這麼低的問題,網路上運研所或VSCC相關車側氣簾的安全研究卻沒幾篇。真的很難想像,半官方的政府單位,怎麼這樣怠惰?

【註】針對不同車款品牌的傷亡率做研究,應屬交通部所屬單位運研所或VSCC等之責。

今年初交通部喊了新的口號,每年3千人死於交通事故 交通部:擬3年降低15%,部長指派了政務次長王國材當「安全長」,到現在半年過去了,多起重大安全事故仍然發生,政府到底有沒有檢討、有沒有反思與回饋?有沒有車商需要加強監督?政府要如何對民眾持續宣導?還是一直躲躲藏藏,站在特定利益的一方在思考呢?


作者簡介_黃紹博

網名賽芭,本名黃紹博。中央大學物理學系以及台灣科技大學工業與工程管理碩士畢業。曾任職於明基電通數位媒體事業群業務部門,仁寶電腦全球客服部門,保誠人壽業務主任,富邦金控外匯交易員,黃國華個人助理暨木桐書房圖書館打雜主任。對經濟運作與金融活動有很大的興趣,以投資理財為個人志業,相信透過總體經濟的觀察與認知,可以在資產配置與資金控管上創造更高品質的財務決策。目前在家任職奶爸,育有一兒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