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融資會斷頭,是不是跟期貨一樣危險啊?」一位朋友最近在看投資入門的書,問到這個問題。
「為什麼你認為融資和期貨很危險?」我問。
「因為是用保證金槓桿交易,可能會賺大錢,也可能會破產啊...」
書上寫到股票融資,槓桿倍數是2.5倍。而期貨的保證金交易,槓桿倍數更可以高達將近20倍。一般人談到融資、期貨保證金交易,都認為這些投資工具很危險、不要碰!
但真的是這樣嗎?繼續往下看...
延伸閱讀:
投資小學堂 - 什麼是融資?
什麼是期貨保證金?
「槓桿」就是指用小錢,取得大資產的控制權
例如:10萬元槓桿20倍,代表用10萬元控制價值200萬的資產。這200萬中,只有10萬屬於你自己的,剩下190萬都是借來的。
當200萬的資產上漲10%,到220萬元,等於你用10萬賺到20萬,相當於200%獲利!
但200萬資產如果下跌10%,到180萬元,不但你原本10萬的資金要賠光,還要再多倒賠10萬!
看起來是個可以讓人一夕致富或一夕破產的工具,這也是大家認為它危險的原因。
槓桿越大,真的越危險嗎?
在常見的投資工具中,股票融資槓桿高達2.5倍,期貨槓桿可高達20倍,槓桿越高感覺越危險對吧?
實際上槓桿只是一種工具,就像從台北到高雄,開車比腳踏車快20倍,但開車有比較危險嗎?其實端看駕駛的人如何操作。
而且這裡有很大的盲點,很多投資新手沒有實際操作過,所以並不知道:其實,融資和期貨的槓桿大小,都可以由你「自己決定」!
「蛤,真的假的?」我朋友露出不可置信的表情。
以期貨為例,槓桿倍數雖然將近20倍,但實際上20倍是用「最低保證金」算出來的槓桿倍數!如果你願意放入更多資金,期貨甚至可以跟股票一樣安全。
舉例來說,台指期貨最低保證金是8萬3,這時你的槓桿大約是20倍;但你也可以在保證金帳戶中放180萬元,這時你的槓桿是1倍,完全沒槓桿。
當槓桿可以自己控制,財務會更有彈性
試想看看,你現在有多少機會擴大自己的信用、運用財務槓桿?
信用卡、信貸成本都十分高昂;房貸、學貸只適用在特定時機;實際上一般人並沒有什麼運用財務槓桿的工具。
最近這10多年來有操作房地產的人,大多都有賺到一筆大錢,萬一當年他們無法做任何的融資與財務操作,能從中賺錢的人會剩下不到十分之一。
戴勝益創立王品集團時是向朋友借了1.6億元(小朋友不要學),如今市值超過100億,這也是運用槓桿的力量。
幾乎每個有錢人都懂得如何運用槓桿,但運用財務槓桿時,是否有什麼限制呢?
運用槓桿並不危險,真正的風險來自2件事:
槓桿的風險1: 你總資本有多少?
如果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辛苦打工存下的存款40萬,他決定全部融資押在股票上,操作價值100萬的股票。看起來十分危險。
但今天如果換成郭台銘融資100萬買股票,同樣的金額一點都不危險。因為投入的資金,只占他的資產不到千分之一。
槓桿的風險2:潛在的極端的虧損有多大
許多人買房子,貸款也高達65%~75%,換算成槓桿倍數大約是2.5~4倍,並不低於股票融資,股票融資和借錢買房子到底哪個危險?其實一樣危險!
而且買房子金額甚至更大,貸款的壓力更讓人透不過氣,為什麼你很少聽到有人說買房子危險?
一部分的原因,是房地產的波動通常不大,除非買貴,否則也許數年才會有10%波動。但股票和期貨的波動都很大,有時一天就有可能波動10%。
另一部分的原因是,房地產價值很難歸零或出現大跌,而且台灣房地產剛好過去幾十年來都是漲多跌少,大多數人買房的心態是,賠錢也不會停損,頂多自住,因此即使買房沒賺錢也能撐很久。
而投資股票,如果企業出現極端意外,有可能造成股票連續的大跌,甚至歸零變壁紙。即使之後有好轉反彈,但在大跌的當下,槓桿造成的巨大資金壓力,很多人無法一下子承受虧損,因而走向斷頭認賠。
乍看之下股票好像較容易斷頭,風險較大,但去法拍屋市場看一看,房地產斷頭的也大有人在,而且損失的金額更大。
當投資有極端的潛在風險時,必須要控制自己投入的金額大小,因為無論發生機率有多低,都不應該因此過度擴大自己的槓桿程度。
快速結論
1、槓桿就是用小錢去控制大錢
2、槓桿只是工具,有危險性也有方便性,關鍵在於你要控制得當
3、如果有潛在極端巨大的虧損因素存在時,槓桿就會非常危險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股票融資 vs 借錢買房,哪個比較危險? ...90%的人都猜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