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dreamstime
William Bernstein是美國一個執業的神經科醫生,他寫了很多有關資產配置、投資效率前緣等方面的書。他在2014三月發表了一本電子書,書名是If You Can:How Millennials Can Get Rich Slowly。Milliennial指千禧世代,也就是1980、1990年代出生、現在20、30歲左右的年輕人,他們距離退休還有30、40年的時間。
William Bernstein希望鼓勵他們,藉由每月存下收入的15%,把這錢投資於購買低費用的ETF指數型基金,做固定資產配置,不需要每天看盤研判全球經濟大勢,不需要選擇進場及出場時間,藉由長期投資,年輕人也可以慢慢變富有。
我在以前一篇文章《別讓安穩退休變成風中的承諾》有提過,要過一個安穩的退休生活,你不能只靠勞保退休金、勞保老年年金等社會保險退休金,它只能提供你退休的基本保障。多數的退休金你還是必須透過儲蓄與投資等方式來做規劃準備,不過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說的:就像要減肥,大家都知道沒有特別的偏方,減肥就是要控制飲食跟多運動,但就是有很多人不能做到,因為他們沒辦法持之以恆做下去。
而投資也是一樣,不用太高深的操作技巧,只要你願意固定每月把收入的一定比例拿來做儲蓄投資,選擇低成本的指數化基金ETF的資產配置,長期投資下來就可以讓你的退休準備累積相當的金額,過個安穩的退休生活。
不過還是有很多人做不到,這樣的長期投資策略一點都不花俏、你要做到一點都不困難,但是一般人無法採用這種長期投資策略,有五個障礙需要去突破:
1. 多數人儲蓄率不夠多
書中說:即使你投資可以做得像巴菲特一樣好,沒有開始做投資、為退休做準備,到時還是只能過著貧苦的退休生活,他建議一般美國人每個月至少要存到薪水的15%。
在存錢之前要先減除自己的債務,如果你有其他短期信用貸款、信用卡卡債等,這些債務的利率一般都是2、3倍於5%,甚至更高,因此應該優先把這些債務清償掉,你才能真正為退休做準備。
在做投資時你要在意的是實質的報酬率,也就是扣除通貨膨脹率後實際獲得的報酬。這才是你的錢真正的購買力,如果你的銀行存款定存利率是1.18%,這叫名目利率,而如果扣除通貨膨脹率3%後,得到的值是負1.82%,這才是實質的報酬率,意思是說,現在把錢存在銀行定存生利息是虧本的,因為它的購買力是一直在下降。
物價在上漲,你買同樣的東西要付出愈來愈多的錢,而定存利息低於物價上漲的比率,因此錢存在銀行生利息是虧本的。同樣在計算投資報酬率時,你也要用實質的報酬率來計算,才能符合實際的狀況,例如你的投資報酬率是8%,通貨膨脹率假設是3%,你的實質報酬率是5%。
為什麼需要這麼計算?因為你的退休規劃可能是20年、30年以後才要兌現的,而隨著時間的經過,通貨膨脹逐漸侵蝕你的金錢購買力。美國的通貨膨脹率平均是4%,台灣應該也相去不遠。如果最近買東西時,你應該會發現很多東西漲價了,即使廠商可以瞞天過海、用各種招式塑造他們商品沒有漲價的假象(例如零嘴偌大的包裝袋,打開裡面內容物可能不到一半,衛生紙一樣價錢,但是同樣一包,紙張寬度就是比以前短少3、4公分等等)。用3%通貨膨脹率計算,20年後的物價將是現在的1.81倍,因此相對的你在投資的金額上必須把通貨膨脹率的因素考慮進去,每年投資的金額也要隨著調高來增加投資。
書中提到作者父親說的一段話,他父親是律師,他們家的房子、車子等都沒有鄰居的豪華與高級,他們也沒有豪奢的度假。但是他父親對他說:他們(指鄰居)有很多(享受),但真的屬於他們擁有的卻非常少。美國人習慣於擴張信用來做生活上的享受,儲蓄率很低。其實檢視一下你日常的收支,你可能就可以發現很多開銷是可以省下來的,只要用點心,你都可以在收入內撥出一些錢來為未來的退休做準備。
多數人不能為未來做準備,癥結點不是沒有足夠的收入,而是缺乏計劃、不知道錢花到哪去了。實務上我們碰到一些個案,即使家庭年收入數百萬、沒有特別的開銷,但就是不知道錢花到哪去,更不要說去做任何的儲蓄與投資。要為退休多做準備,第一關就是要開始掌握個人與家庭的財務狀況,從增加儲蓄與投資的比率開始。
2. 金融投資不是像火箭科學那麼複雜,但你對投資常識仍須有基本了解
講到投資,你知道股票跟債券有什麼不同嗎?不同的投資標的有不同的風險屬性,就像你在經營一家企業,你可以向親友、向銀行借貸來為經營公司提供資金;但同時你也可以出售公司的股份來取得資金。向銀行或其他人借貸,你必須支付利息,未來也要還本金;但對於買你股份的人,你是公司有盈餘,才需要分配股利給他們。前一種借你錢的人,就像是在買你公司的債券,而買你公司股份則是買你公司的股票,這二種比較起來,債券是風險比較低的投資標的。
債券是固定配息的,一般買債券是為了投資安全的考慮,而股票則是為了追求高報酬率,當然它也有高風險的屬性。
如果債券跟股票的風險程度一樣,那麼投資人寧願選擇持有股票,因為債券的獲利是固定的,而股票獲利是沒有上限的,所以如果投資二者風險程度相當,當然投資人會選擇擁有股票,以便有可能得到比較高的報酬;但如果反過來,投資股票跟債券的報酬是一樣的,投資人會選擇持有債券,因為股票相對風險比較高。
股票風險到底有多高?在美國大蕭條的年代股票虧損達到90%,最近的金融風暴股票也虧損約60%,也許你認為你可以承受住,但如果那虧損的是你的錢,你所有的儲蓄一下子少掉60%,一定會令你相當沮喪。
有沒有可能找到基金經理人或投資顧問,他們的投資績效是可以準確預測股市、打敗市場的?過往的資料顯示:基金經理人如果有超凡的表現,之後接著的年度往往表現平平。資產管理公司美盛(Legg Mason)的米勒(William Miller)以前是The Legg Mason Capital Management Value Trust (LMVTX)這支基金的操盤人,他曾經連續15年(1991~2005),基金的投資績效都超過S&P 500指數,但在接下來的三年(2006~2008),他的績效則是把以前累積出來的投資績效,在三年內就完全吐回去了。
既然預測市場是不可能的事,你可以簡單把投資標的區分為二種:風險性投資(股票)及低風險性投資(債券)。以政府債券來說,如果以長期(30年期)平均報酬率約為1.4%(這裡及以後的報酬率都是已扣除通貨膨脹後的實質報酬率),而股票是3.5%~4.5%,如果你建構一個2/3股票1/3債券的資產組合,預期你可以得到的實質報酬率是3%。
投資上值得一提的是如何降低你的成本,美國的Vanguard Group(先鋒集團)現在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基金公司,其創辦人Jack Bogle在40年前就做了一個明智的決定:讓基金的持有人變成是公司實質上的股東。
先鋒集團的公司結構很特別,公司本身是被旗下管理的基金共同持有的,這樣子基金的持有人就是先鋒公司實質上的股東,公司所創造的利潤就由基金的股東所分享。先鋒又為基金持有人提供投資管理服務,因此基金的手續費都相當低。例如Vanguard基金每年的總管理費:以整體股市ETF〈VTI〉來說是0.05%,而Vanguard全世界股票ETF〈VT〉是0.19%,比起動輒每年2、3%以上的手續費等各項費用的基金來說,投資成本可以說相對低很多,而降低投資成本毋寧是提高投資績效一個可以立竿見影的有效做法。
未完待續~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投資突破5個障礙讓你安穩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