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理財

先說結論:千萬別碰類全委的投資型保單。

類全委投資型保單,其實就是讓保戶被扒了好幾層皮

所謂的類全委投資型保單,其實就是保戶不懂投資,所以委託保險公司進行投資操作,然後保險公司再委託出去,請投信公司負責投資。所以與其說是「類全委」,還不如說是「複全委」,就跟投資海外股票的「複委託」一樣,投資人先委託台灣的券商下單,台灣的券商再委託海外的券商下單。

一件事情隔了兩層,當然成本就會比較高,不管是複委託或是類全委都一樣,這種保單和傳統的投資型保單相比:

保險公司會收取相當的成本,
負責投資的投信公司也會再收取相當的成本,
更嚴重的是負責投資的投信公司乾脆就挑自己所發行的基金,從基金的管理費再賺一筆,

光是講到這裡,保戶已經被扒了三層皮了。

投資人聽到月配息就高潮了

難道不只這樣嗎?恐怕還有更嚴重的問題,不過保戶自己也要負擔相當的責任。投信業者從賣基金的經驗中學到,台灣的投資人實在太愛月配息的基金了,只要基金的名稱放上「月配息」就會熱賣,這也給了投信業者靈感。

其實說真的,如果只是把投資型保單改成類全委,讓不懂怎麼投資的保戶不需煩惱挑選基金而讓號稱專業的投信業者來操作,類全委保單又怎麼可能會熱賣呢?

可是如果換個方式賣,結局就完全不同了。其實保戶也知道,投信業者或保險公司就算宣稱這個保單的績效有多好,可信度也不高,但如果投信業者把大多數的基金都換成可以月配息給保戶的,保戶就會瞬間從排斥轉為高度有興趣,結果就是一年可以賣出1千多億的類全委投資型保單。

動到本金的月配息跟龐氏騙局沒兩樣

所謂的龐式騙局,就是標榜高報酬,但那些報酬其實是投資人自己的錢,或後面加入的會員出的錢。例如有人告訴你投資100萬,半年後可拿回200萬,半年後你就算拿回200萬,還會想繼續投資讓200萬變成400萬。

有些月配息基金就很類似這樣的結構,在基金名稱上就已註明:「本基金之配息來源可能為本金。」換句話說,你投資了100萬元,然後每個月可以領回1萬元配息,可是這1萬元,是基金賺到的獲利拿出來的?還是從你投入的本金拿出來的?如果是前者,那很好。如果是把你的本金拿來配息給你,你沒有真的獲利,甚至還損失了,因為你投資那100萬元,還額外花了手續費和管理費,而你領回的卻只是自己花了成本投資進去的錢。

有替代品嗎?

會買這種保單的保戶通常是有大額閒置資金的投資人,因此不妨按照自己的風險屬性,以複委託或海外券商的方式投資大範圍綜合型的股票與債券ETF,因為類全委的投資型保單持有的資產很接近組合式基金,也是由債券與股票基金所構成的,既然如此,不如用最低成本的方式自行組合即可,光是每年省下來3%以上的投資成本,就有很高的機率能贏過專家的操作了。

延伸閱讀:去年最熱賣投資商品 恐賺息賠本金


作者簡介_Buffettism (李柏鋒)

從最新的財經時事和民生政策出發,從中發掘正確的投資與理財觀念,並且以統計數據為基礎,相信即使是小資族,也能擁有投資理財自主權,決策可以有所依據,而不是人云亦云。作者李柏鋒,經營「USA STOCK」財經部落格,討論指數投資、價值投資等各種投資哲學與資產配置方法,現為線上課程《小資族理財的第一堂入門課》講師與「ETF投資學院」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