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

原文請點此:http://goo.gl/BvGmcj

比利時魯汶大學經濟系教授Paul de Grauwe首先提出” 比利時巧克力”理論。他舉了個例子。

在每年舉辦一次的布魯塞爾食品博覽會上,進行了一個小實驗。有一個攤位專門販售一盒盒包裝好的巧克力。第一天,價格是每盒9歐元。OK,賣得不錯。

第二天,價格調升到每盒15歐元。顧客大增,銷售量成為兩倍。

第三天,價格大幅削減為每盒2歐元。結果應該物美價廉,更受青睞?

Wrong。巧克力變成沒人要的東西。

按照典型供需理論,價格上漲會造成需求減低。與這個狀況明顯不符。為什麼?因為,一般消費者無法光看巧克力的外表,就判斷出它的品質。所以他們找尋其他線索。這時價格成為他們可以依循的資料源。

他們一看到較高的標價,就聯想到高價巧克力的品質。濃郁香甜,口感綿密。高價代表好東西。所以大家想要。可是當一樣的巧克力標價變成每盒只要2歐元時,大家想說,這一定是不過爾爾的產品。

(看過快思慢想,就會知道,這是典型的用另一個較簡單的問題取代原本困難問題的心理偏誤。原先的問題應是,這盒巧克力以某某價格買進是否划算。取代的問題變成,高價巧克力是否代表較好的品質。)

日常生活中的購物經驗,大多時候,的確是一分錢一分貨。我們多付錢會買到更多的數量或更好的品質。

不過這個通用原則,會讓我們踏入願意付更大的代價買一樣的東西的陷阱。

在金融世界,我們也看到比利時巧克力現象隨處出現。

Paul de Grauwe教授的文章是用美元為例。投資界其實沒有人知道美元的真正價值是多少,所以當美元走升時,外匯市場參與者就像看到每盒15歐元的高價巧克力,認為當中必定有什麼好東西或好因素,所以價格才會上漲(或是簡單的講,「面對市場不確定性,投資人再次擁抱全球儲備貨幣,美元」。這簡直是萬用解釋。)

當美元走低時,參與者則認為這必然是反應了美國的雙赤字、量化寬鬆等基本面問題。怎樣他們都可以找到理由。

就像食品展的顧客,投資人與評論者對真正的價值無從得知,於是他們從標價下手。標價低,找壞理由。標價高,找好理由。

不過,這些理由都是解釋過去的。許多市場與投資分析師講得頭頭是道,說什麼趨勢,都是在「預測過去」,神準無比。

離開外匯市場,我們看股票市場的例子。蘋果股價上揚,分析師就說,蘋果產品的獨特魅力,在賈伯斯去世後依然不減,仍有許多死忠族群。蘋果股價下跌,就說蘋果面臨三星、HTC等智慧型手機業者的強力競爭。

一樣,股價上漲,他們就會挑好的出來講,壞處消失了。股價下跌,他們就挑壞處出來講,好處不見了。

這些分析與說法,都是在解釋過去。對於未來,以及幫助投資人瞭解標的的真實價值,毫無助益。

但是只要你打開電視,翻開財經雜誌,就會看到充滿整個時段,充斥整版頁面的比利時巧克力評價大會。

看這些分析與新聞?

真是非常無聊。

浪費這些時間與心力?

不如買顆香甜的巧克力,搭配一杯有著金黃茶色的好茶,品嘗一下,體會人生樂趣吧。

本文獲綠角授權轉載,全文請看:財經界的比利時巧克力理論(The Belgian Chocolate Theory)


作者簡介_綠角

綠角,譯自英文Greenhorn,意為新手。作者期許自己以新手的謙虛態度,不斷在投資世界追求新知。個人部落格「綠角財經筆記」自2006年成立以來,已經累積超過1800篇文章。是台灣最早開始有系統的分享指數化投資、資產配置、ETF與美國券商投資經驗的網站。希望藉由文字與更多朋友分享,以投資人觀點出發,沒有利益衝突的看法與知識。

著作:《綠角的基金八堂課》、《綠角教你前進美國券商》
部落格:綠角財經筆記

《綠角的基金8堂課》2016新版自序──不變的原則,更新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