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新聞

讓國家更有競爭力?新加坡「國際化」,台灣只會「中國化」

新加坡
攝影:駱裕隆/商業周刊

一年前的3月30日,因為有50萬人站了出來,台灣政治有了轉機,這個島嶼也露出了天光。

當時的執政者說,服貿不過,將是台灣經濟衰敗的開始;但一年後的今天,服貿還沒有通過,台灣經濟並沒有倒下。去年台灣經濟成長率達3.7%,政府號稱已重回四小龍之首,只可惜這個名詞已經消失在國際上,台灣早已跟香港、新加坡、南韓不在同一個檔次,因此究竟是該高興還是難過,答案就保留在每個人心中。

很有趣的是,那個政府一直鼓吹要簽約的對象中國,卻面臨經濟重大危機,包括成長率幾乎創歷史新低,銀行壞帳率,根據中國銀監會數據顯示,2014年第4季中國銀行業壞帳單季增速創下10年新高。

這樣的情境,讓人不禁懷疑,到底當初那些認為服貿是「天大禮物」的政府高官們,對中國的未來到底有多少掌握?是壞心還是裝笨,可以繼續再看下去。

也許今天的台灣還是存在著許多不公平,包括年金制度、退休公務員退休金不合理、房價過高,以及南北城鄉資源差距。但因為這50萬人站了出來,讓人看到這些困境也許有改變的機會,最起碼不會再倒退。

台灣的生命力,其實也就是這套民主制度,讓台灣即便欠缺資源,人民還是能依照自由意志去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方式,它可能不是全然經濟最大利益化,但卻一定是符合民眾安居的最基本要求,但可惜的是,台灣的執政團隊卻是被限於政權爭奪中,以為經濟最優化就是人民唯一需要。

有人會舉新加坡為例,說雖然新加坡極度不自由,但看看今天李光耀國葬中的場面,有一堆人滿心懷念著李光耀時代繁榮。但李光耀從沒想過要跟哪一個國家統一,他想要的是新加坡獨立自主,靠自己實力獲得尊重,所以一切以新加坡國家利益為優先,因此在這些情況下,新加坡的開放和積極吸引外資,自然不會出現像台灣把雞蛋都擺在中國這個籃子的情況,因為新加坡是真的做到國際化,而不是台灣的中國化。

最明顯的例子,新加坡是希望最優秀人才都在新加坡工作,甚至不惜花大錢去挖腳國際人才到新加坡,但台灣的官員卻希望台灣大學生走出去,最好都去中國大陸,說這是到大海洋發展。

這樣的官員思維,就是逼著那些去年太陽花學運中,冒著生命危險和個人前途報銷的大學生往國會衝的理由,因為這些學生知道,它們不捍衛台灣的話,未來就是到別的國家當次等,甚至是次次等公民。

沒有人討厭競爭,台灣年輕人也不是怕競爭,身為海島的子民本來就是要往外挑戰,但每個台灣人都不希望只有離鄉背井,才能安居樂業。因為在五、六十年代,當時中央政府重北輕南,造就台灣現在城鄉龐大差距,大台北地區過度開發和中南部的極度蕭條,這是時代的悲哀,也是中年人和老年人的不幸,但如果下一代不光是要往北部擠,甚至要跨海到對岸甚至更遠的國度去,那未來的台灣又要如何?

就像台灣廠商把代工訂單往海外遷移,造就了別國的就業,卻導致了台灣的失業,雖然這是資本主義的法則:往低成本移動,但對於一個國家來說,生產線可以外移,但人口不能,因為這就是動搖國本,全世界都在搶人大作戰,台灣難道可以不當一回事嗎?

如果是年輕的大學生,一想到畢業就是馬上失業,為了不要領22K,只能往外國跑,請問馬總統,如果你的女兒也是面臨這樣困境,要如何不讓他們討厭你?經濟可以自由化,人才可以移動,但與土地連結和家庭的牽掛,難道都應該成為犧牲品嗎?

馬總統,俗話說識時務者為俊傑,說真的,不是筆者愛捧中共,但台灣太陽花學運爆發之後,北京已調整了對台策略,將過往的「三中政策」調整為「三中一青政策」,改強調「中小企業」、「中低階層」、「中南部民眾」及「台灣青年」。於是,台灣年輕人看到雷軍、馬雲來了,要幫助台灣青年創業,甚至喊出要給100 億創業基金,支持用阿里巴巴賣東西的台灣年輕人。要是馬雲也來台灣選總統,說真的,恐怕連蔡英文、柯文哲都不是對手。

台灣不該是只有老人和一堆旅館的地方,沒有年輕人揮灑創意的社會就是停滯,年輕人要的其實就是一個公平的環境,和一個有努力有付出就能有收穫的未來,一個賺得到的未來,而不是高不可攀的夢,因為光靠高房價是支撐不了台灣的經濟,因為這是今日的高價,就是明日的高負擔;光靠龐大陸客團,大多數台灣人是無法提高自己的收入,因為這種靠量過活的生意,並不會掌握在賣方手上。

相信已經逝世的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如果地下有知,也不會認為讓新加坡人多往外地工作,只發展觀光,是促進新加坡繁榮的好方式,因為如他所說,他為了建立新加坡成為更好的地方,寧可花自己一生,除了新加坡,其他都是NO WAY,同樣的,對那些站出來的50萬民眾來說,台灣 is the only. Yes, the only. 請先把台灣弄好,Better Taiwan。


作者簡介_約翰之聲

一位喜歡研究國際財經與公共政策的專業投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