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新聞

不准台新併彰銀》一次毀了兩間銀行和台灣名聲,財政部真是無能者的典範

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攝影:程思迪/商業周刊)

台灣股市近期表現不佳,除了國際大環境和企業體質外,筆者認為最大問題就是官,就是官、官、官,很重要所以要說三次。

官員的心態正是導致台灣無法大步向前行的關鍵,這不是FTA可以解決,也不是簽了服貿就能改善,過去有新加坡政府當作正面案例,這幾天則有財政部官員當負面教材。

財政部在最近做了三件大事:

1、彰銀股東臨時會董監改選,財政部大勝台新金
2、有意放寬證所稅大戶條款
3、阻止IOI收購101股權。

先講結論:這三件事最大共同點就是,官員最大問題就是沒有中心思想,當專業被民意打臉,就開始操作民粹,最後拿法規和行政裁量權為民粹服務。

首先是,彰銀股東臨時會董監改選,過去幾年都吃癟的財政部不惜動用納稅人的錢來收購委託書,最後在董事會中掌握3分之2席次,拿回彰銀經營權;財政部持的理由就是:當初賣彰銀給你,只有說當時可以給你一次經營權,並沒有說長期都是你的,就好像是你要跟一個女孩結婚,把房屋、財產都登記給她;等到婚後,女孩突然跟你說,當初我只是答應你那時候要結婚,不代表未來都要跟你在一起。

說實話,這種類似無賴的說詞,對於外商投資絕對是一大致命傷,因為現在的財政部根本就是忘記初衷:為什麼彰銀要賣股權給台新銀?



把時間回到2005年,那時的彰化銀行體質是一家逾放比達8%的銀行,為什麼會壞帳那麼高?讀者可以查閱國民黨做了那些事,因為當時爛的還不只彰銀而已。體質差自然無法公開釋股,誰要去當凱子呢?

最後只好改採私募案,當然私募對象也不是白痴,如果不掌握經營權,就不可能改造,投資的錢最後一定石沉大海。而且私募有一好處,就是綁住經營者,避免資金短時間認賠殺出。

當時的財政部為了增加賣相,便在招標相關的補充函件中,承諾政府會支持得標者掌握彰銀經營權。基期低又能取得經營權,自然有外資覬覦,當時包括新加坡淡馬鍚都有參與投標,但最後是由結合新橋資本的台新,以超過底價2成多、每股26元、總價365億元的高價標下,入主彰銀,花這麼高價碼,當然不會只是想要牽牽手散散步而已,沒想到過去9年財政部都強力反對台新併購彰銀。

財政部的態度,在最近因為民粹反財團似乎取得道德正當性,趁勢拿回經營權,但用的卻是爛手段:價購委託書和逼迫其他金融業者配合。

身為股民要問的是,財政部這樣真的是保住國家資產?還是只是保住特定某些人利益?

首先,從現在進行式看,財政部這次出擊看似贏了,但實際上對彰銀和台新都是一大利空。對台新而言,當經營權失去後,原本依權益法入帳之長期股權投資,恐怕要馬上認列148億元的跌價損失,因為金管會馬上跳出來再踹一腳要求台新金限期釋股,各位讀者,請注意限期這兩字。

股價是反映預期心理,當市場知道台新金極有可能被迫出脫彰銀持股時,一來台新金面臨跌價損失和展望不佳,股價勢必走跌;二來彰銀面臨龐大賣壓,光這兩檔就不知道要拖累金融股多少,財政部贏得面子,股民卻輸了褲子。



而看在外資眼中,台灣官方的信譽掃地,曾任台新金控董事的前新橋合夥人、現任太盟投資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單偉建,日前在亞洲華爾街日報發表「臺灣經濟:莫要當傻瓜」專文,大罵台灣政府完全沒有金融政策,「到底台灣要公營化,還是民營化?」且政策多變、言而無信。

當然,錯誤政策自然不該蕭規曹隨,但問題是如果是對的政策,難道不該堅持嗎?

其實從歷史上看,國營事業賣給民營企業,多半是競爭力提升的好方法,而最大阻力就是國營事業本身員工,特別是越爛越愛反彈。

其實,彰銀與台新的合併本來就是一件同時救二家銀行的好方法之一。攤開當年成績來回顧,不論是從規模和效率,彰銀在官股行庫中,絕對排不上TOP5,而台新在民營金控中也是同樣處境。經過近十年來看,狀況一樣,以台新當前的資產規模,別說打不贏官股行庫,連在民營同業中,恐怕都算小咖,而彰銀在官股行庫中的地位也幾乎與台新相當,前景在哪令人憂心。

就是因為小,台新金才想透過砸大錢來轉大人,當然到底台新金是因為沒有請人吃魚翅?或者是沒有包結婚禮金?或者是政治獻金捐不夠?才讓併購之路崎嶇難走,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但政府的存在不就是要解決問題嗎,不光是過去的問題,還包括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今天台新無法併購彰銀,那麼後續包括台企銀的去留又該如何?是官官併?還是再也不併了?

千萬不要忘了,多一家小規模的金控和官股銀行,只會讓整體銀行業面臨更多流血競爭,最後就是大家開始一窩蜂跟進某項熱門產業,如海外OBU放款,讓風險更加集中而已,而這戲碼過去發生在1997年企金風暴、2005年雙卡風暴、2008年四大產業風暴,前車之鑑猶在。

目前唯一可解的方式,就是讓台新增加持股,取得多數具有主導權的地位,一方面台新金不用被迫折價賣出彰銀,同時彰銀可以避免因為短期市場賣壓所造成的股價下跌,同時讓董監改選按照常規進行,不是透過買委託書這種小人步數,因為如果政府都可以這樣搞,不正是鼓勵那些低持股的公司大股東正好年年都上演委託書大戰,政府到底是要做無能者的典範,還是開創者的助力,馬團隊應該說清楚講明白。

作者簡介_約翰之聲

一位喜歡研究國際財經與公共政策的專業投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