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竄起,整合線上線下成為必然趨勢,通路股王寶雅(5904)靠在既有同業的傳統競爭中,導入連鎖創新,在電商夾殺中殺出重圍,成為其他與連鎖零售相關同業的指標。近年展業最積極的藥局-大樹(6469),成為特定中實戶關注個股之一,而雖連鎖藥業在毛利率、成本費用率,相對具有先天弱勢,卻也有產業獨特優勢;但在走過過去五年的大幅擴張期後,營益率何時止跌並走向連續回升,將是營運重要拐點所在。
根據經濟部11月發布統計,去年過內零售業總收入達3.85兆元,年增3.1%,其中綜合商品零售業佔總產業比重33%居冠,其次為汽機車及其零件、用品;藥品、醫療用品與化妝品佔比則為5.1%;以成長性來看,藥品、醫療用品與化妝品成長略優平均達3.3%;而產業面臨困境,以價格競爭激烈獲最多業主有感,另勞動成本提高、消費需求多變,也同樣有近半業主感受壓力。
而連鎖化一直是全球零售業發展主軸,但在連鎖化、規模化的背後,細膩的差異化經營,成為在價格競爭、成本高漲下勝出的關鍵。已登上百貨股王的寶雅,即為其中翹楚,靠在不被外界看重的平價生活雜貨品項領域崛起,目前在保養美妝、家用雜貨拿下88%的超高市佔率,不僅已把同類型的對手,擠出市場,近兩年跨足同樣都較少規模化競爭對手的家用五金領域,今年底總店數將達280家,三年內總店數要達400家。
寶雅的成功,也讓網路鄉民與實戶圈開始找,誰有機會複製「寶雅模式」。同樣在連鎖同業營運不怎麼亮眼的背景中崛起的大樹,開始受到討論。兩者在展店動作同樣積極,其中大樹2014年上櫃以來,給資本市場的故事就是將進入大幅展店的五年,確實在經營團隊的努力下,達成了每年近50家的成長目標,2020年底將達到200家(不含收購博登藥局)以上的店數,在同時期台灣藥局總數幾乎沒有成長的情況下,異軍突起。
台灣藥局總數一直都處高度飽和,全台店數6千家以上對照台灣總人口數,單店服務人數低於4千人,屬高度競爭,大樹之所以還敢大舉展店,瞄準的是連鎖化與資本投入大型化的趨勢,另因傳統非連鎖藥局都將面臨接班問題,切入初期就以加盟與入股方式吸引年輕藥師,目前原始以藥師為多的團隊,在職率近100%,成為向外展店的軟實力;而與寶雅與同業的比較,大樹同樣在SKU(單品項管理)是其強項,對消費者而言,不同品牌細類別的選擇性更多元,但零售業的品項管理與店面陳設,就是隱性Know-How。
而相較於寶雅所在的生活百貨領域,大樹隸屬的醫藥流通業,並非以「白牌」見長的市場,反而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與依賴度,更高於一般零售品項,反應在通路業者與產品提供者的議價談判上,很難複製寶雅的優勢;另外藥局需配置一定比例的藥師,且人員訓練除擺設與銷售外,專業知識要求更高,這也是人事成本很難直接對比於其他連鎖零售業,隨規模等幅下滑的主因;另以大樹目前僅200家店,在全台藥局總數,市佔率僅介於3-4%,相較於寶雅的一家獨大,話語權也很難直接比擬。
不過醫藥流通業也有比一般百貨業發展的優勢。其一,相較於雜貨品項,線上與線下通路多屬互相競爭,藥品與醫療器材單線上通路的發展,會受限法規,因此O2O、OMO的整合必要性強。另透過實體通路提供服務蒐集的健康大數據庫,會是以後異業結盟的強大資源,這也是大樹想推動下個五年在大健康產業「四千」(千人、千廠、千店、千面)核心的關鍵,未來線上系統能對參與者有多少產品數、潛在消費者與延伸網路的擴張,應該是下個五年成可有多大的關鍵。
回到財務面,高速展店期因新店的投資期,獲利可能受到壓縮,但真要到以獲利成長開始吸引資本市場的青睞,以寶雅經驗來看,還是得回歸營益率的回升拐點。大樹自掛牌以來因高速展店與一例一休等政策,營益率連年走降,但2020年隨中南部新展店的擴張策略出現調整,加上已逐步消化一例一休的一次性衝擊,前三季營益率自去年同期2.24%,拉高到2.46%,未來在新的五年擴張策略,轉以較小店面的社區店(300家)與大樹聯盟的策盟店(500家)為主,對整體營益率影響是正是負,應該是能否吸引更多投資人青睞的關鍵。
表、大數近年營運表現
|
營收 |
營益率 |
EPS |
105 |
28.02 E |
3.6% |
3.57 |
106 |
36.24 E |
2.99% |
3.36 |
107 |
49.01 E |
2.54% |
3.01 |
108 |
66.02 E |
2.16% |
3.25 |
109/Q3 |
62.51 E |
2.46% |
2.61 |
資料來源-
MoneyDJ理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