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理財

是「投資」還是「理財」?人生圓夢必知!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摘要

1.投資是為了賺錢,但要充足時間;至於理財,就不只是為了賺錢,而是希望賺到一筆錢來滿足目的。雖然理財跟投資一樣,終究是要賺錢,差別是賺錢背後目的不同。

2.投資前最重要的是考量個人的風險承受度,包括主觀性風險認知程度及客觀性風險承受能力,投資人常因恐懼與貪婪,而落入「追高殺低」的下場,更多因選錯投資標的,導致「愈攤愈平」、血本無歸。

3.一般上班族沒有時間盯盤,建議用簡單容易執行的方法,透過定期定額投資「原型」、「全市場」的股市ETF及債市ETF就可解決人性恐懼的問題,且能輕鬆駕馭市場波動。

人生在世,除求得基本三餐溫飽、有個小窩遮風避雨,更希望最終能財務自由,不再為金錢煩惱、生活安穩無虞。即使無法達成財務自由的目標,至少也希望不再為五斗米折腰,能夠擁有足夠時間與金錢,實現自己興趣與夢想。

理財規畫是一生的財務規畫,從釐清價值觀、確認財務目標、了解現狀、盤點與重整擁有的資源,到檢視你可能面臨的限制。在健全的收支管理下,做好風險規畫、投資規畫、稅務規畫、財產規畫,讓你可以具有更高的機會,擁有穩定且充足的現金流,達成人生各階段的夢想與願望!

我們必須認清「投資」和「理財」有差異。投資是為了賺錢,但要充足時間;至於理財,就不只是為了賺錢,而是希望賺到一筆錢來滿足目的。例如10年後想有200萬元買輛新車,就要規畫10年目標,累積到200萬元;又例如準備60歲退休、希望有相當於現值5萬元的月收入、預計活到90歲,就必須從現在規畫。雖理財跟投資一樣,終究是要賺錢,差別是賺錢背後目的不同。

投資規畫是理財規畫中非常重要的環節,畢竟錢雖非萬能,但沒錢卻萬萬不能。「買低賣高」是投資人的期待,但投資行為學分析結果卻告訴我們,投資人常因恐懼與貪婪,而落入「追高殺低」的下場,更多因選錯投資標的,導致「愈攤愈平」、血本無歸。

投資前最重要的是考量個人的風險承受度,包括主觀性風險認知程度及客觀性風險承受能力。主觀性因人而異,有些人喜歡冒險,熱愛追求高波動,但有些人便無法承受這種劇烈起伏。客觀性則是評估投資者的年齡、財力和收支狀況等。每次的股災債崩,最後認賠出場主要有2種因素:一種是徹底被嚇到,不想等景氣反轉,也不預期景氣會反轉,主觀的心理因素承受不了;另一種是客觀條件,哪怕跌了50%或60%,他們就是急需用錢,不得不出售。總而言之,心理因素和客觀條件須互相搭配,遇到波動才不會被迫出場,也才有機會看到高點。

一般上班族沒有時間盯盤,建議用道理簡單、容易執行的方法較實際,就算不能賺飽十足的行情,要囊括60%~70%獲利應不困難。而倡議許久的「及早投資、長期投資、資產配置、分散投資、重新平衡和定期檢視」這6個步驟,就是可以「即知即行」的方法。直接來說,透過定期定額投資2檔「原型」、「全市場」的股市ETF及債市ETF投資組合就可解決人性貪婪恐懼的問題,且能輕鬆駕馭市場波動。

延伸閱讀
智能理財夯,ESG已成投資核心因子
每一筆「小確幸」、「享受當下」的消費都是在預支未來財富?金錢教練:花錢沒關係,但要值得

小檔案_廖一聰

學歷:元智大學管理學院碩士(EMBA)
經歷: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長
現職: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CFP®)、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會員、保險公司業務經理
專長:理財規劃、個人稅務、家庭信託

作者簡介_Smart 智富月刊

《Smart智富》成立於1998年,提供股票、基金、期權、黃金、外幣、債市、房地產、保險、退休規劃、消費觀念等投資理財領域的知識、情報與課程服務。旗下產品有台灣發行量最大的理財月刊-《Smart智富》月刊、排行榜常勝軍-《Smart智富》密技雙月刊、《平民股神教你不蝕本投資術》《權證小哥教你十萬變千萬》等財經暢銷書,以及DVD、課程講座、大型論壇、facebook等,全方位服務投資族群需求。

網站:Smart 自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