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美股是否步入泡沫」的討論近期再度浮上檯面,美股成長股因具備更高的ROE與強勁獲利能力,使其估值提升。自2008年後成長與價值股的ROE差距持續擴大,近兩年P/B也同步上升,顯示目前美股估值受基本面支撐,與2000年網路泡沫不同。
人工智慧(AI)成為全球投資圈的關鍵詞,法說會、財經論壇經常繞著AI打轉,整個市場似乎都在為AI瘋狂,而美國AI科技股今(2025)年以來的漲勢也相當驚人,這使得「美股是否步入泡沫」的討論再度浮上檯面。不過,近期不少外資表態,認為當前的高估值並非憑空而來,而是企業真實獲利動能與產業結構轉變共同推動的結果。
AI資本支出攀升,科技股獲利成長將逾2成
美國前5大雲端服務供應商(CSP),包括微軟(Microsoft)、谷歌(Google)、亞馬遜雲端運算(AWS)、臉書母公司Meta及甲骨文(Oracle)對AI的資本支出正持續擴大。摩根資產管理預估,2025年相關投資將攀升至 3,470億美元,並在2026、2027年進一步增加到4,220億與4,670億美元。隨著企業加速建置AI基礎設施,標普500科技類股未來2年的獲利成長有望維持在20%以上,遠高於大盤的平均水準。
駿利亨德森投資則分析,標普500指數的組成結構與10年前相比截然不同,成長、穩定和防禦類股的占比從2014年約60%成長至如今約74%,而循環性產業的占比則從約40%下降至26%。由於成長股擁有更佳的股東權益報酬率(ROE)與更強的獲利能力,美股估值提升合乎邏輯。
由圖1可知,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代表美國大型股的羅素1000指數中,成長股和價值股之間的ROE差距不斷擴大;再從近2年紅線(ROE差距)與藍線(相對股價淨值比(P/B))同步上升可推斷,成長股估值上升、獲利也跟進支撐。此外,2000年的網際網路(Internet)造夢風潮,使得當時的成長股在沒有基本面支撐下估值飆升,才造成後來美股的泡沫化。
「擁擠」階段難免震盪,投資人應做好風險控管
貝萊德全球科技團隊也指出,當前撐起美股漲勢的是一群擁有強健財務體質、高利潤率與充沛自由現金流的科技巨頭,這些條件足以支撐較高的本益比。
11月以來美股時有震盪,貝萊德認為,在投資人湧入、擁擠的階段,AI族群的股價難免波動,但憑藉AI投資支出的高可見度與商業化前景,這些企業的基本面仍相當穩固。
駿利亨德森投資指出,面對市場震盪格局,投資人可採取「股6債4」的投資策略,一方面持續參與美股成長,一方面以債券部位降低短線波動風險。
延伸閱讀
愈接近退休,愈要拉高債券比重?其實,退休最大的威脅不是市場波動,而是「這件事」
追求超額報酬選主動式ETF?專家:修正時被動式ETF較具支撐力,不必二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