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新聞

只會埋首工作是沒有用的!3招教你在美國捧到金飯碗

圖片來源:Adobe Firefly
摘要

川普關稅政策引發全球供應鏈震盪,促使台廠考慮赴美設廠。調查發現,台灣科技人才在軟硬體整合、專案管理及UI/UX設計具競爭力,惟要在美職場突圍,必須強化社交能力。

川普2.0還不到一年,全世界供應鏈已經被反覆不定的關稅政策搞得雞飛狗跳,包含我手上的客戶在內,不少台灣企業都在認真評估到美國設廠的可能性。為此,瑞星管顧攜手北美最大科技人才交流平台Taiwan Next基金會,訪談1,277位在洛杉磯與舊金山灣區工作的台灣工作者,整理出一份《台灣科技人才在美國高科技產業的布局分析:聚焦加州》的調查報告。

這份報告原本的目的是提供台廠進軍美國的人才發展策略,但在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很值得作為台灣人才想要在美國找到金飯碗且打破晉升天花板的參考。

首先,要選對戰場。根據我們的調查,台灣相對於其他國家人才的強項,在於軟硬體研發與整合,專案管理以及UI&UX(使用者介面與體驗)這3大領域。

台灣工程師的技術實力與產品開發能力舉世聞名,近年台灣年輕人才集中在數據科學、程式設計與UI/UX設計等新興領域,顯示STEM教育與數位技能培養的成果,也呼應市場對資料驅動與產品設計人才的高度需求。

其中程式設計與工程強調深度專精與抽象推理能力,數據科學與分析職能需要跨學科能力,結合多種技術方法進行細膩的分析,UI/UX設計與專案管理同樣要求跨學科連結,這些剛好都是台灣人才相較於世界各國的優勢。

然而擁有專業能力、選對戰場只是第一步,要在美國拿到頂級公司的高階工作,必須培養更多的軟實力。

根據我們的調查,台灣在美科技人才有超過一半(54.76%)屬於個人專業工作者,也就是研發或技術人員。這群人是企業日常運營和技術創新的主力,能夠快速推動產品開發和解決實際問題,但很容易被當成生產線上的小螺絲釘,一旦總體經濟狀況不佳,也會是優先被裁員的對象。

該怎麼補強?答案是:多參加社交活動!

對,你沒看錯。在台灣,窩在公司抱著電腦加班到深夜是被鼓勵甚至升官加薪的標準,但在美國,你必須強迫自己走出去,跟不同的人互動,才能獲得珍貴的業界情報,進而做出最佳選擇。

矽谷有個mingle event(社交活動)的文化,也就是用雞尾酒派對、或是小型座談會等形式進行人際交流,所有人會積極的找不同人聊天,用3分鐘的時間介紹自己,為了讓彼此了解速度更快,Linkiedin已經成為了矽谷的名片,在彼此交換Linkedin後,就是業界情報互換以及合作洽談。

曾有一位在知名軟體公司美國總部任職的台灣軟體工程師,被一間才創立不到5年的網路新創公司挖角過去當主管。他原本毫無興趣打算直接拒絕,卻在mingle event中耳聞幾位矽谷頂級投資人對該公司的高度評價,因而改變主意加入,沒想到公司沒幾年就從虧損連連成長到市值突破1,000億美元,他也一路高升,成為極少數台灣人在世界級網路公司中的高管,並在該公司IPO後實現財富自由。

要注意的是,不是像跑趴一樣瘋狂參加mingle event就一定會有好的結果,重點是要能融入當地文化,與不同社群打成一片。

美國人熱愛運動賽事,尤其美式足球,如果能跟他們一起在酒吧裡面看球,為支持的球隊瘋狂加油,很快就會被當成自己人。如此一來就不是同事上的工作關係,而是可以一起分享生活趣事的buddy buddy(自家兄弟)。

此外,跟自己所住的社區、畢業的大學維持好關係也非常重要。這一波台灣企業到美國設廠,重點要找的都不是研發技術人員,而是要能夠協助他們落地,既能在內部與研發、法務、人資溝通,又能外部對接政府、社群、學術與產業鏈的「橋樑型人才」。

因此,如果你已經在美國公司任職,絕對不要只是埋首於自己的專業工作,而是要盡量擴充人脈圈,與當地各類社群建立足夠強的連結,這樣既能確保自己能隨時掌握業界消息,做出最佳決定,也能在既有組織裡更容易晉身管理階級。

最重要的是,在川普所帶動的供應鏈大洗牌,美國製造回流的大趨勢下,成為台灣企業落地美國的第一線作戰部隊,為自己的職涯開拓全新的機會。

延伸閱讀
企業求才若渴,怎麼做才能找到合適的頂尖人才?專家:掌握關鍵3問題,找到「對的人」
台企想進駐美國,超時加班、責任制已行不通!專家:企業主得具備「工作力發展」思維

小檔案_蔣宗芸

瑞星管顧共同創辦人。25歲創業,在高階人才招聘市場深耕十餘年。服務客戶超過400家,版圖橫跨半個亞洲,一半以上是世界500強、台灣50大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