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理財

為何年紀愈大,愈不能用體力拚搏賺錢?把健康顧好,才是最大的財富

圖片來源:Adobe Firefly
摘要

在20歲、30歲該拚的時間要多拚一下,到了50幾歲就不能這樣了,該學會與自己的身體共存,不是每個人都要賺到3,000萬元、5,000萬元才稱作「財務自由」,到了那個年紀,該學的就是放下而已。

把健康照顧好往往就是給後代子孫最大的財富,不要讓兒女背負每月的看護費、醫療費,這就是對他們最大的慈愛。我們不同時期就要有不同的花法,學會把時間、財富花在最值得的地方。

週末孩子玩比較晚,現在才進房睡覺去。

這陣子收到幾位中年讀者的信,年紀有的才剛要50歲、有的55歲~60歲,他們不約而同提到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因為長期工作繁重、身體出了狀況,需要長期看醫生。」

健康才是財富之本

健康一定是最前面的那個1,沒有1,後面再多0也沒用。

在年紀愈來愈大的過程中,健康不必然變壞,體力會變差一些是真的,但可以靠著飲食跟運動去培養,我們只能說年紀愈來愈大的過程,不能再用年輕時的工作強度去做事,要不然就會很累,而且會加倍的疲憊,久而久之就容易出現大小不一的問題。

換個角度來看,如果走到50幾歲這個階段,之前在職場上辛苦奮鬥的果實有好好收著,其實大多也會累積不少的資產,有些人是2間、3間房子(包含長輩留下的),有些人則是1,000萬元、2,000萬元的資產(包含美股、台股、基金等),美元、台幣定存幾乎都有保留一些,夫妻兩人在上半輩子付出心血在工作上的話,看到的數字大概都會是這樣。

我們當然知道整個社會上還是有窮苦弱勢的人,這無庸置疑,我們不是政策的訂定者,只能跟隨著這遊戲規則走,盡可能把自己這盤棋下好,然後盡自己能力範圍去幫助別人,差不多也就功德圓滿了。

台灣人其實大多蠻會賺錢,除了是家庭發生意外變故,那真的無法預料,要不然就是做超乎能力的事導致積蓄不多,這事也不一定不好,但就是很燒錢,像是小孩的「教育費」這條,有些中產階級會硬送孩子出國念書,這真的見仁見智,有人成功得到想要的,也有人失敗了,這筆就是「投資」。

對中產家庭來說,這費用就是頗大的一筆支出,甚至會影響晚年的退休生活,至於值不值得就看自己怎麼想了。

再者是養台進口好車,這事大家平常不會說,但寫信來訴說苦處的人真的是不少,進口車可能比較安全有保障,也曾聽過不少朋友說過多花那個錢買人身安全,難道不值得嗎?

聽了分析也覺得有點道理。很多家庭是有2台車的,尤其是中南部家庭,那很常見,如果2台都是較為昂貴的進口名車,養起來的費用,日積月累起來當然也驚人,那能說錯嗎?好像也不能,就是一個選擇。

也因此大多數人不管年收50萬元、80萬元、100萬元,還是150萬元、200萬元,依舊還是抱怨著錢不夠花。

回到根本問題,因為生活有太多地方要花錢,卻只能靠著體力去換錢、日復一日,直到身體出問題的那天,醫師宣判真的不能再進行高強度工作才停歇。

用健康換取財富是下策

有次在陪大寶念書,他不耐煩地一直想要放棄,喊著很累。

於是跟大寶說:「學習過程要做到完全快樂,那真的有難度,有時我們要的,就是最後完成的那份成就感而已。確實較少人讀書或工作是抱持很快樂的心情,如果有,那真的是很棒,沒有的話,也屬正常,別搞到很痛苦就好,就一般平常心。」

大寶天真笑容表情說:「把拔,那你總是做自己喜歡做的工作或事情,那應該就永遠都不會累呀!可是還不是會聽到你喊累。」

我跟大寶說:「即便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還是會累,絕對會累,哪有可能有什麼不累的!就像打籃球這件事,你喜歡打球,但不代表你可以連續打2小時~3小時,你的體力就只有1小時,那依然會累啊!

因此讀書或者工作過程中,即便是自己有興趣,或者很喜歡做的項目,還是有倦怠期,就是累累的感覺、提不起勁,那這不代表你不喜歡打球了,只是累了,需要休息一陣子,轉換一下心情,大概如此。」

大寶雖然說他聽懂了,做父親的也不知道他是否真聽進去,反正我們就是盡可能把前人發生過的一些案例講給他聽,用講故事的方式分享,小孩也許潛移默化就能進步一些。

很喜歡一段話,是這麼說的:「為錢做事容易感到累;為理想做事,能夠耐風寒;為興趣做事,則永不懈怠。」

假如單純只是因為喜歡錢,就去做有錢卻不快樂的事,那很難長久下去,也無法帶來生活的平衡,要盡可能「至少融入點理想與興趣。」

加入了這2項元素後,工作才容易發光發熱,而不是總覺得面對工作就是煩。假如是犧牲健康才能賺到錢的工作,除非家中真的一無所有了,才逼不得已這麼做,要不然還是別這樣,犧牲太大了。

至於已經拚過人生美好戰役的讀者,那也足夠了,醫生說要好好休息,就休息吧!

50歲或55歲離開職場裸退也沒什麼不好,但還是要多少找點事來做,不要一口氣從忙到翻掉的生活變成無所事事,那身體機能也會退化很快,做做簡單的工作也好,不要有太多壓力,也可以減緩另一半的壓力,再不然做做志工也蠻好的,奉獻社會,看看這社會上人們大家都在忙些什麼話題。

把健康照顧好,就是最大的財富

在20歲、30歲該拚的時間要多拚一下,到了50幾歲就不能這樣了,該學會與自己的身體共存,不是每個人都要賺到3,000萬元、5,000萬元才稱作「財務自由」,到了那個年紀,該學的就是放下而已。

有間自己的狗窩,有部分的人身保險加上少許股票、存款,領領勞保退休金,多數台灣人差不多也就如此,原生家庭還不錯的,那還能繼承些許的遺產,看到不少人都是這樣的模式,直到老年。

把健康照顧好往往就是給後代子孫最大的財富,不要讓兒女背負每月的看護費、醫療費,
這就是對他們最大的慈愛。

我們不同時期就要有不同的花法,學會把時間、財富花在最值得的地方。

本文獲「畢德歐夫」授權轉載,原文

延伸閱讀
股市房市瘋漲,恨不得早5年買房、持有台積電?以前的人比較容易賺大錢嗎?
台灣人物質生活不斷提高,但體感卻愈來愈窮?專家曝:「相對剝奪感」是關鍵
孩子被笑英文差...小孩要優秀,教育金得準備近500萬才夠?該窮養還是富養?


作者簡介_畢德歐夫


現職為外資券商當沖交易室經理,曾管理超過30位交易員。學生時期開始投資股票,20歲開始國內期貨與選擇權的操作,而後延伸至國際外匯、指數、活牛、農產品與美國公債期貨,22歲賺到了第一個百萬。而後進入外商當沖交易室學習,累積交易筆數超過125萬筆。著有:《我在計程車上看到的財富風景:往上翻身與向下墜落的關鍵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