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寫過一篇文章,提到部分人以為買入股票後靠耐性就能獲高回報,但這並非必然,原因是本身投資的未必是優質企業。買入股票後,見股價下跌,被迫套牢,是否什麼也不幹地「被套」?如何令自己「套」得舒服呢?
很有趣,當股價跌破買進價格,投資者多會續抱,希望「抱」到股價漲回自己的買進價格或以上。同樣地卻未必應用這套方法,到買進後股價上漲的股票上,往往見股價上漲不少就急急賣出獲利。結果如何?就可能是得不償失。
「套牢」一詞有點負面,不知何時回到自己的買進價格,其實整個思維都圍繞著價格,而非價值,這大概是「套牢」的中心思想吧。如果投資者調整一下對待股票組合的心態,可能就不會有「套牢」的可怕感覺,在此我想起了綜合企業的老闆。
定期檢視找解決辦法
假設自己擁有一家綜合企業,例如李嘉誠先生擁有長和(0001.HK),長和的業務遍及世界各地,亦包括很多行業,每年李嘉誠都會積極檢視每一個業務的營運情況,好像香港的零售業有利嗎?電訊業賺錢嗎?網路科技增長仍強勁嗎?西班牙的碼頭可以嗎?英國的電力公司盈利能力能保持嗎?
李嘉誠會定期檢視,看到某些子公司業績不理想的話,他可能聯絡相關負責人問個究竟,找出問題,要求提交改善方案。到底盈利能力的變化是跟全球的經濟環境有關?還是子公司的營運有關?這都是值得分析的問題,好好分析研究,自然找到最有利可圖的做法。然而,他在檢視這些子公司業績時,是否不停在替它們估價,再對比自己的買進價格呢?大概不會吧。
當投資者擁有一個股票組合,裡面有10檔、8檔以上的股票,來自不同的行業,這就好像擁有一家綜合企業。假設你投資前都做好分析研究,買進最了解及最喜歡行業內最好的公司,你需要做的是每年甚至每季檢視一下它們的表現。當然你不可以像李嘉誠一樣主動干涉這些公司的運作,但你可以買賣這些公司,因你的買賣成本比李嘉誠低得多,卻不代表要每年甚至每季買賣。其實巴菲特(Warren Buffett)也採用這營運模式,我們很少聽見他有大型的買賣動作,大概幾年才一次吧。
即使是交易成本甚高的李嘉誠,他也不會續抱不看好的業務。大家記得他出售百佳、港燈(2638.HK)獨立上市、分拆屈臣氏嗎?可能出於不看好香港後市而賣資產。同時,他又大舉投資歐洲,買入不少歐洲公司,當人人都沉醉在中國及香港股市時,他以另一個方式把投資重心轉移歐洲。可惜的是,以李嘉誠的能力也不能預測到英國脫歐,投資總有風險吧!
生意人看全盤做買賣
由此可見,李嘉誠看好、看淡時,他也會做出買賣操作,只不過他的買賣,所花成本及時間實在不少,亦不容易找到買家,不像散戶上網按個紐就成功買賣。偏偏不少散戶未能好好運用這個買賣優勢,拿股價作指標,一見上漲就早早賣掉,見跌就續抱,把重點放到價格而非價值之上,自然未能有效累積財富。
若以生意人擁有一家綜合企業的角度去看待股票組合,定時了解組合內每家上市公司的營運狀況、盈利、成本、店租、毛利等數據,其實你不應有等待的感覺,因為你會著眼於價值上,價格漲跌不用太在意。我不相信李嘉誠每天都找審計師評估屈臣氏值多少錢,這對他來說意義不大。
本文獲「取之有道」授權轉載,原文:其實坐艇又有乜好怕
延伸閱讀
懂會計學就等於懂投資嗎?理財達人:學會看懂會計,只是學習價值投資時的第1步
想享受複利威力,只能長期持股不賣?理財達人:「死抱不放」只是對長期投資的盲目解讀
掌握大變局年投資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