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句話,覺得講的挺好,那是這麼說的:「要得到你想要的東西,最可靠的辦法,就是讓自己配得上擁有他。」這是出自於巴菲特的合夥人查理蒙格的《窮查理的普通常識》一書。
相信不少人有過這樣的經驗,看到有些人身上掛滿了名牌的各種商品,但看起來就是哪邊不對勁,有些人打扮起來更是像個財大氣粗的大員外。一個人的氣質談吐,內容視野的寬廣度,那都會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受,這才是最珍貴的名牌。
並不是指那些奢華商品不好,而是有些人無法駕馭好這些商品,反而人成了配角,而不是主角。
在投資理財的內容上,剛開始會鑽牛角尖,想說是否有更高深的內容、更強大策略之類,不過寫作也過10年之久,慢慢覺得這跟一般人距離實在太遠。更重要的是,人們真需要這麼複雜的方式才能提早退休嗎?
你心中對「退休」的定義是什麼?
所謂的退休,如果我們定義成到處出國旅遊,那現在全世界這副樣子,就算身價上億也沒法退休,因為定義是「出國到處旅遊」。明年也差不多就這樣,未來就是學習與病毒共存,直到解藥誕生。
也有些讀者朋友把退休涵義訂為:「在家不用去上班就算是退休。」這麼說也有點奇怪,因為家庭主婦莫非也算退休?一整天都在家,現在連買菜都可以叫外送,小孩送去上學,這樣似乎不能稱作退休。
所以這詞比較像是上個世代用的,就是人人都在談勞保勞退,工作到65歲可領多少,一次領還是月月領到死,60歲可以領多少?可能要打個8折。不管是搭計程車或者是跟一些年長者談話的過程,發現幾乎每個長輩都相當會計算。
回到現在20幾或30幾歲這個階段的讀者,幾乎清一色不抱持太大希望,認為退休一定要靠自己來。後來「財務自由」這名詞出現,才比較能完善解釋大家想要的狀態,其實財務自由並不是一定要靠玩股票才能達到,這是許多人的誤解,以為除了本業的收入,那一定就是基金、股票。
當你工作目的不再是為薪水,就是一種財富自由
讀者可曾認真思考過,如果你找到一份工作,不一定到很喜歡,但至少還算不討厭,同事、主管的為人相處都很不錯,那你還想要離開職場嗎?
大班同學有一位女生,每月的見面分享會幾乎都有到,她是金融資訊的相關公司小主管,投資蠻有一套,不管是長線績優股或者波段操作都很有紀律操作,每次看到個子嬌小的她總是笑嘻嘻。上次問她:「是否未來有打算跳去更高薪的工作?」她笑咪咪說:「不會換呀!在這邊我可以很快速找到各種想查的資訊,投資才是我的本業,薪水反而還好了。」
這真是很特別的答案,是的,我認為她早已財務自由,上班開開心心,投資收益也相當不錯,跟老公也有自住宅,每個月來跟大家聚會聊聊投資,交換資訊,這樣好像也是挺滿足的,自然快樂。
你說她是富二代嗎?當然不是,只是找到了「適合自己生活的方式」,大家一定也很樂於跟這樣的人做朋友。
心態的調整很重要,要不然每個月收入10萬元同樣感到痛苦,專欄讀者中,科學園區的也算是不少,身旁幾個台積電、聯發科、聯詠的,年收肯定都高於一般上班族,只是背負的責任跟壓力,假日還要隨時待命,這樣的生活,要達到財務自由的心願就比任何人都渴望,必須趕在肝指數與肥胖指數過高之前,先達到財務自由才行,也是一場賽跑。
如何平衡本業工作收入、投資績效、生活的各項開支,這就是所謂的理財生活,把不需要的多餘開銷劃掉,盡可能開拓你想做的事,自然就會慢慢漸入佳境,我們一般人的自由,其實真的可以做到。
相比之下,富二代們想要達到的目標,難度拉高更多了,他們有他們的量級,而我們做好我們自己就好,有空再跟大家分享。
本文獲「畢德歐夫」授權轉載,原文:看到一句話,覺得講的挺好,那是這麼說的…
延伸閱讀
「看別人開名車、買千萬房好羨慕,自己卻沒有動力為生活拚命…」一位31歲仍住家裡的台北人告白!
財務自由≠發大財!掌握3面向,年薪80萬元也能年年存1張台積電
作者簡介_畢德歐夫
現職為外資券商當沖交易室經理,曾管理超過30位交易員。學生時期開始投資股票,20歲開始國內期貨與選擇權的操作,而後延伸至國際外匯、指數、活牛、農產品與美國公債期貨,22歲賺到了第一個百萬。而後進入外商當沖交易室學習,累積交易筆數超過125萬筆。著有:《我在計程車上看到的財富風景:往上翻身與向下墜落的關鍵瞬間》